生態中國·幸福畫卷丨綠水青山終不負,“詩意棲居”入畫中
金山網訊 清晨的薄霧如輕紗般流淌在山間,我站在圌山腳下仰望。這座臨江而立的小山,宛若一條靜臥的巨龍,在晨光中舒展著蒼翠的脊背。“極目微茫接遠天,山光水色兩悠然”,它不像三山五岳那般險峻奇絕,卻自有其溫潤秀雅的氣質,如同一幅水墨丹青,靜靜地守護著江蘇省鎮江市這座城市的生態記憶。
拾級而上,石階兩旁樹木葳蕤,鳥鳴聲穿林渡葉而來,清脆如玉石相擊。最讓我驚喜的是,曾經雜亂的林下灌叢已被精心修整,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新植的鄉土樹種。新設置的生態導覽牌靜靜地立在路旁,娓娓講述著圌山獨特的火山地質傳奇和每一種草木的前世今生。山雖不高,卻層次分明——春來時,杜鵑花開如霞似錦;夏至時,綠蔭如蓋蟬聲悠遠;秋至處,銀杏金葉遍灑山階;冬深時,松竹凝翠更顯風骨。四季更迭間,仿佛有一支無形的畫筆,在這里緩緩繪就一幅生態長卷。

登臨觀景臺,眼前豁然開朗。這里早已聚集了不少早起的市民和游客,卻不見喧嘩嘈雜,只有相機快門的輕響和情不自禁地低聲贊嘆。一輪紅日正從江天相接處噴薄而出,萬道金輝灑在江面上,將一江碧水染成流動的金緞。遠處的五峰山大橋宛如一道銀線,輕盈地架在碧波之上。江風拂面,云蒸霞蔚,恍惚間竟分不清是云在江上流,還是江在云中行。這不僅是一幅風景,更是一場生態修復的無聲見證——曾幾何時,江面還時常蒙著灰霾,如今天際線處再無林立的廠房與蔓延的塵霧,唯有飛鳥的翅膀劃過晴空,帆影點點勾勒出生態改善的軌跡。
若是走得累了,不妨慢行下山。山腳的天沐溫泉度假村與紹隆禪寺,一動一靜,相得益彰,都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絕佳去處。溫泉水滑,源自大地深處的饋贈,沐浴其中可洗盡塵慮;禪寺清幽,鐘聲杳杳,讓人頓生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最可喜的是,周邊曾經零散的農家樂,如今已被統一規劃管理,白墻黛瓦的建筑錯落有致地隱于綠蔭之中,不僅不奪山色,反而為這片山水增添了幾分雅致情趣。
如今的圌山,早已不僅是鎮江經開區的生態地標,更是市民可感、可親近的“綠色客廳”。據統計,圌山風景區全年人流量超200萬人次,成為春日鎮江最熱門的打卡地之一。每逢節假日,觀景臺上總能看到眾多攝影愛好者架起“長槍短炮”,捕捉日出江面的壯美瞬間。“生態+旅游”的模式,不僅讓圌山的美被更多人看見,更帶動了周邊鄉村的發展。附近的村民開辦民宿、農家樂,銷售特色農產品。這些變化,都在無聲地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山水無言,共生有韻。圌山之美,美在自然雕琢的龍脊山形,更美在人與自然的相敬相融。它用最溫潤而堅定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什么是“綠水青山”,什么是“詩意棲居”。在這里,生態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可觸可感的現實:是清晨的第一聲鳥鳴,是江面上躍動的金光,是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更是每一個來訪者心中留下的那份寧靜與美好。
或許,這就是生態中國最動人的模樣——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有細微處見真章。一如眼前的圌山,草木自在生長,飛鳥悠然翩躚,人們笑意盈盈。它們彼此成全,彼此滋養,在四季流轉中靜靜拼湊出一幅溫暖而真實的幸福長卷。(李貝)
責任編輯:張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