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人文城市獎透露出的新動向
摘要:城市的更新,不僅是空間的重塑,更是生活方式與文化精神的煥新。未來的城市競爭,將不僅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更是其空間所承載的“故事力”與“人文溫度”的競爭。
11月1日,第三屆三聯人文城市獎頒獎典禮在成都舉辦,現場公布了六大獎項,包括公共空間、社區營造、生態友好、建筑貢獻、城市創新五個子獎項和一個組委會特別獎。
什么是三聯人文城市獎?它是由《三聯生活周刊》在2020年發起主辦的一個建筑與城市領域的獎項,在中國城市化從空間到人文、從量變到質變的新節點,著眼于城市更新的新方式,尋找有突出表現的項目。
什么是人文城市?它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前沿的城市發展概念,簡單一點說,就是城市發展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關注人的體驗、情感與歸屬感,從“功能城市”到“意義城市”的發展范式的轉變。優秀的人文城市,包括歷史文脈的傳承與活化,既是“保留城市記憶”,城市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構成了獨特的身份認同,而且“不只是保護,更是活化”,讓歷史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包括公共空間的品質與活力,既要可停留、可交往,還要促進社會互動,增強社區凝聚力;包括社會包容與公平正義,既有關注困難群體,更有多元文化共融,讓城市更加豐富多彩;包括公眾參與和社區治理,從“為人設計”到“與人共同設計”,培育社區精神;還有美學與人文氛圍,既有城市美學,也有文化滋養。
當下,城市發展正經歷從效率優先到以人為本的轉型。事實上,近年來,我們的城市所做的很多動作,都可以歸納到人文城市的概念中。譬如城市老街微巷更新中的京畿路,是通過梳理歷史街區的空間肌理與集體記憶,將建筑、遺產的保護升級為文化價值的再生產;而另一處的水陸寺巷,則是以“商圈+小巷”的無縫銜接、“串珠成鏈”的資源整合和社區友好型街區的營造使老巷重獲新生;還有“詩意鎮江·讀城行動”,建立“讀城”項目庫、發布研學線路、打造“讀城市集”品牌矩陣,讓游客通過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到的具象化載體,感受鎮江的城市溫度。但顯然,我們的動作,與先進城市相比,小了,慢了,散了。
埋頭做事的同時,更要抬頭看天。以“以敏銳姿態反饋新時代、新觀念、新潮流,以鮮明個性評論新熱點、新人類、新生活”為辦刊宗旨的《三聯生活周刊》頒出的人文城市獎,仔細閱讀,我們當能窺視到城市發展模式的新動向。而向新而動,方是我們迎風追趕的方向。
事實上,從2021年第一屆到2025年第三屆,三聯人文城市獎的主題、評選體系、獎項設置和價值導向等都有了變化,譬如三屆主題從“重建聯結”“流動的公共”到“故事劇場”,而所以這些變化恰體現出中國城市發展理念一些深刻而動人的轉向。
發展理念上,從“空間建造”到“意義生產”。城市的焦點不再是物理容器的塑造,而是生活內容的培育。第三屆獎項將“故事劇場”作為主題,意味著評價一座城市的好壞,不再是看它的天際線,而是看它能否為普通人的生活提供舞臺、劇本和演員。譬如獲建筑貢獻獎的西烏素圖村民中心,建筑、自然與人被重新編織,“使用者事實上是主角”。
空間價值上,從“地標崇拜”到“日常關懷”。獎項的視野從標志性建筑,大幅傾向與普通人息息相關的學校、社區、鄉村甚至沙漠。還是以西烏素圖村民中心為例,其價值不在于設計多驚人,而在于它為一個沉寂的村子帶來了人氣與新的可能。這種轉變,體現出城市更新正從驚心動魄的大拆大建,轉向潤物無聲的微更新和精細化治理。
實踐路徑上,從“專業主導”到“社會共治”。一個成功的城市項目,不再是建筑師個人才華的獨角戲,而是政府、居民、設計師、志愿者等多方協作的“平衡”結果。例如獲得城市創新獎的“深圳南山百校煥新行動”,其復雜性不僅在于設計上百所學校,更在于創新了一套機制,有效地連接了政府、設計師與各個學校的具體需求。這標志著城市建設的核心能力,正從工程設計轉向社會協調與機制創新。
這些轉向,就像一扇清晰的窗口,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城市發展范式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其核心是從對物質空間的迷戀,轉向對生活在其間的人及其故事的珍視。未來的城市競爭,將不僅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更是其空間所承載的“故事力”與“人文溫度”的競爭。
所以,讓我們再一次認真地閱讀第三屆三聯人文城市獎的有關文字:
以“故事劇場”為主題,希望在劇場這一隱喻中重新理解城市:在空間的集合之外,城市更是一場關于公共生活、情感共鳴與時代想象的持續上演。
今年的人文城市獎在評選體系上做出了新的拓展,首次以:在地、融合、創新、可持續四個維度勾勒出面向未來的城市價值坐標。“在地”強調城市應根植地域文脈,在當代生活中延續歷史記憶;“融合”關注多群體的共生與邊界的消解;“創新”鼓勵以新方法應對復雜的時代議題;而“可持續”則指向人與環境的長期平衡與世代共享。
今年的頒獎典禮首次設置了“終審對話”環節圍繞一個共同的問題展開討論:“從空間營造到機制變化,城市的故事如何繼續?”與此相應的正是“深圳南山百校煥新行動”。終審團成員馬巖松在討論中如是說:這個項目最打動他的是協作機制本身——設計師、政府、學校、學者共同工作,在有限預算里完成公共教育空間的更新。“它沒有單一的建筑英雄,而是一種城市的共同創造。這種力量,讓我們看見理想可以被實施。”
還有頒獎詞。譬如公共空間獎授予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宇宙瓷廠、陶機廠),其獲獎理由如是:公共空間營造,能否為城市打開一扇眺望未來的預言窗口,并由此重塑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與社會生態結構?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無疑提供了一個肯定性的解題樣板。陶溪川最大限度地保留并重新演繹了陶瓷生產廠區樸素而嚴整的秩序之美,喚醒了陷入衰退困境的傳統工業城市的光榮;更充分調動空間系統所蘊藏的組織性內生能量,體系化再造了一個以陶瓷產業升級為核心、生機勃勃的多品類手工藝大生態,為景德鎮打造“全球手工藝之都”點燃了軌道躍遷的助推火箭。
最后,讓我們特別記住組委會特別獎的頒獎詞中提到的一句話——“人心向背,才是真正揭示城市空間興衰的底層邏輯。”(華翔)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