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賞亂象”須出重拳 長效糾偏正當時
近日,中央網信辦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網絡直播打賞亂象”專項行動,旨在從嚴治理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直播打賞問題。這場整治不僅是對社會關切的積極回應,更傳遞出凈化網絡生態、重塑行業秩序的堅定信號。
直播打賞亂象的危害不容忽視。其一,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及家庭財產安全。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主播構建的情感陷阱與攀比氛圍,釀成“打賞掏空家底”的悲劇。其二,扭曲價值觀。部分主播為追求打賞不擇手段,低俗內容、炫富炒作頻發,沖擊社會道德底線,助長浮躁風氣。其三,擾亂網絡生態。“流量至上”邏輯催生畸形產業鏈,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擠壓優質內容生存空間。
專項行動雖為關鍵之舉,但要實現長效治理,仍需構建多方協同、標本兼治的常態化機制:一是壓實平臺責任,筑牢制度防線。平臺應嚴格落實實名制,設立“打賞冷靜期”與額度限制,優化算法推薦機制,強化內容審核,并建立高效的投訴與退款渠道,從源頭遏制亂象。二是聚焦突出問題,實施精準打擊。重點整治誘導高額打賞、低俗內容博取打賞、“榜一大哥”攀比排行等行為,對違規主播與機構嚴肅追責,形成有效震懾。三是推動社會共治,凝聚治理合力。有關部門應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聯動;行業協會須制定自律標準,提升行業規范;家庭與學校應加強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媒體和公眾也應積極參與監督,共同營造清朗環境。
我們期待,以此次整治為起點,推動直播行業從“流量迷思”走向“內容為本”,從追逐短期利益轉向踐行社會責任,使直播平臺真正成為傳播正能量、豐富文化生活的清朗空間。(金勝)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