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不止于重陽
上周重陽佳節(jié),鎮(zhèn)江各地紛紛開展形式多樣的尊老敬老活動,溫暖場景隨處可見。然而,尊老敬老更應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成為“大愛鎮(zhèn)江”的恒久底色。
每逢重陽,慰問、演出、義診等敬老活動密集開展,老人們在此期間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這種“卡點”式的關懷固然能帶來片刻溫暖,但老年人的需求是常態(tài)化、持續(xù)性的。尊老敬老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其真正意義在于日復一日的踐行,而非特定日子的“集中表現”。
值得欣慰的是,鎮(zhèn)江在持續(xù)推進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2025年聚焦“老有所養(yǎng)”推出的一系列民生實事,鎮(zhèn)江市老年活動中心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改造提升18個老年人助餐點、京口區(qū)養(yǎng)老服務供給提升工程等,正是將尊老敬老理念制度化的有益探索。這些舉措將節(jié)日的溫暖延伸至日常,讓敬老之情從短暫的儀式走向持久的人文關懷。
民生實事釋放城市暖意,傳遞城市關愛更需要每個市民用心參與。在鎮(zhèn)江這座充滿溫情的城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尊老敬老的踐行者。公交車上讓個座、社區(qū)里的一次攙扶、幫助老人使用公共場合的智能設備,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恰是尊老美德最真實的體現。與此同時,子女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孫輩常去探望,聽祖輩講講往事;家人團聚時,多傾聽老人的心聲……這些日常的親情陪伴,遠比節(jié)日的禮物更讓老人感到溫暖。
將尊老敬老融入日常,還需要我們真正理解老年人的需求。隨著年齡增長,老人面臨的不僅是身體的衰老,還有與社會連接的減弱。因此,我們不僅要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幫助老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讓他們不被數字時代拋棄;鼓勵老人參與社區(qū)活動,讓他們在交往中打開心扉;傾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讓他們的經驗和智慧得以傳承。這些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才是對老人最深切的關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千年古訓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在重陽節(jié)的溫暖之后,讓我們共同思考如何讓這份溫暖延續(xù)。當尊老敬老成為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底色,當每個老人在平常日子里都能感受到尊重與關愛,“大愛鎮(zhèn)江”的內涵將更加豐富,我們的城市也將更加溫暖、更有魅力。(單杉)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