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趙氏二胡厘清400余年傳承譜系
摘要:趙軍的父親趙鎖明原在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工作,趙家有著祖輩傳承下來的制琴技藝。
| ||
| ||
| ||
| ||
□?孫國武?朱美娜???攝影?朱美娜
琴,又稱瑤琴、玉琴,俗稱古琴。那您曾否見過有“綠綺”美譽的清代古琴、民國時期的制琴工具、獨一無二精雕細刻的老紅木二胡……這些難得一見的“老古董”在丹陽趙軍琴坊都可以看到。趙軍是趙氏琴坊第十三代趙氏二胡制作技藝傳承人,而讓他更加興奮是,經過長期的探訪,丹陽趙氏二胡400余年的傳承譜系終于得以厘清。他說:“把傳承譜系厘清,是比擁有再多名貴之琴更珍貴也更讓人高興的事。”
趙氏二胡傳承譜系
厘清400余年發展脈絡
趙軍的父親趙鎖明原在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工作,趙家有著祖輩傳承下來的制琴技藝。趙鎖明制作的二胡在2004年5月“全國二胡制作評比大賽”中榮獲老紅木六角組一等獎,黑檀木六角組三等獎,并錄入華樂大典二胡卷中。
趙鎖明還告訴兒子一件事,明朝萬歷年間,趙氏祖上就在丹陽城內設有制琴作坊,主要制作古琴和胡琴。趙鎖明的話不無根據。據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朱載堉所著《句曲山人游記》一書記載,明萬歷年間,朱載堉去蘇杭兩地采辦樂器,出太湖后經丹陽,便停泊靠岸夜宿。臨夜時分,他漫步丹陽市井體驗當地風土人情,忽聞琴瑟之聲,音色之美,疑天外之音。他尋聲而至,來到一制琴作坊門前,門額上書“趙氏琴坊”四個大字。他感慨道:想不到小小丹陽,卻有如此制琴高手。朱載堉作揖而進,探討制琴要訣,臨走時將琴坊內所有古琴購買一空,搬至船上,后又將蘇杭兩地采辦來的古琴扔于河中,此乃后人所傳“朱載堉隨流退琴”。相關史料有記載,南國趙氏琴曾被明清兩代當作宮廷樂器的貢品。
令人驚喜的是,經過多方找尋,趙軍從丹陽市丹北鎮老家找到了祖傳的趙氏二胡傳承譜系,基本上厘清了400余年發展脈絡。根據記載,趙氏二胡始祖趙嘉盛,字善厚,就是與明代“律圣”朱載堉有過神交的“趙氏琴坊”創始人。按照始祖不作代的傳統,自趙嘉盛之子趙友章算起到趙軍,“趙氏琴坊”已經傳了13代,年代跨度長達400多年。而丹陽丹北鎮后巷趙氏一脈,源于今鎮江新區大港趙氏,據《趙氏宗譜》記載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后裔。趙軍保存的祖傳譜系,不但記載了祖先的生卒年月,還明確記載了祖塋所在地。
百納琴已失傳
蜀桐古琴稀有
古琴的制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證的文字記載,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相傳“綠綺”通體黑色,隱隱泛著幽綠,有如綠色藤蔓纏繞于古木之上,因而名為“綠綺”。
“綠綺”是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后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那趙軍的曾祖父趙立唐制作的這張蜀桐古琴有何特別之處?“這張蜀桐古琴稀有,用材特別珍貴,琴面用的是蜀桐,琴底梓木,蜀桐是桐木中最好的。”鎮江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二胡研究者許無畏說,蜀桐木生長期慢、喜陰,年份長。而且,凡制琴木需風干十年甚至百年之久,方能不裂不翹、永葆音準。根據《弦準雜談》第四十一章“制琴說”記載,古琴面多用桐木,琴底為梓木,桐木以蜀桐為最,梧桐最佳,其次為白桐、青桐、泡桐等。書中還記載,當今制琴之大家丹陽趙氏琴也,趙氏蹊徑獨辟,高妙之處用一百多塊梧桐碎木,拼接黏合而成,并將碎木嵌入琴腹之中,使琴音更為通透,此為趙氏獨創百納之琴也。可惜,百納琴如今已失傳。其次,趙氏更具修繕古琴之術,病琴者經得趙氏之手,弦音無一不準。
制作老紅木二胡
全手工費時半年
“趙軍琴坊”2012年搬遷到丹陽市“176文化綠洲”,逐漸廣為人知。前不久,為立足長遠發展,趙軍將“趙軍琴坊”整體搬遷到丹陽開發區普善社區內,面積擴大到1000平方米,形成了二胡生產、加工、展示等“一條龍”工作室。置身現在的“趙軍琴坊”,參觀者能夠參觀二胡制作的各個流程,欣賞各種精品二胡。
尤其令人矚目的是,琴坊新增了趙氏二胡歷史文化展示區,展出了“趙氏琴坊”制作工具和不同時期的代表作,除了有趙軍的曾祖父趙立唐制作的清代蜀桐古琴,還有趙軍父親趙鎖明晚年精心制作的、贈送友人陳祥黔的老紅木二胡等,老紅木二胡上有精美的雕刻工藝和題款,體現了精湛的技藝,堪稱精品力作,也是趙鎖明的收官之作。
“這個弦松了,要弄緊點,你聽聲音毫無力氣,悶得很……”今年76歲的陳祥黔是一名退休教師,對二胡有數十年的癡愛,“紅木”二胡適合“抒情”,“紫檀”二胡適合“歡快”……退休后,他義務幫趙軍琴坊里的二胡調音,一調就是十幾年。為了感謝陳祥黔,趙鎖明準備做一把獨一無二的二胡給友人。2004年,經過選料、打磨等多道工序,花了半年時間才完成。“這把老紅木二胡是獨一無二的,不光材料好。”陳祥黔說,這把二胡從選材、到做工都極其講究。用的是老紅木,沒有半點色差,且六塊板敲出來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全手工打磨;音質亮、純、厚,有通透感,手感舒適、靈敏度高,想怎么拉、就怎么拉。
趙氏二胡制作技藝被省政府公布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趙軍琴坊”以制作蘇式二胡為主,兼制作高胡、錫胡、越胡等各種特色胡琴,其作品還漂洋過海,遠銷日本、美國等國家。
2015年12月,“趙軍琴坊”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工藝榮膺首批“鎮江老字號”稱號。2016年8月,趙軍制作的錫胡被文化部藝術科技研究所列為行業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