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法呈獻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
——記國展精英單凌雁和他的書法藝術
| ||
| ||
| ||
| ||
| ||
張春華
單凌雁? 筆名詩雨、清風、翱翔等。安徽省蚌埠市人。系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理論家協會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書法作品入展(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各項“國展”近60次,榮獲“蘭亭獎”等國展獎項20余次。被文化部和中國文聯列為最有收藏潛力的50位書法名家之一,被國家部委選為珍貴“國禮”創(chuàng)作書法名家。
單凌雁,一位頗具創(chuàng)作實力的全國著名書法家,一位與眾不同的文化人,一位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書法布道者。四十多年的人生,他走出了一條不凡的藝術之路。
單凌雁學習書法起步早、成名早。自1998年到現在,僅中國書協主辦的各項“國展”他就入展入選近60次,并且20余次獲獎。在全國及國際各種權威書法大展賽中入選、獲獎三百多次,因此被譽為書法界的“獲獎專業(yè)戶”。2002年11月,在中日兩國聯合舉辦的《中日書畫藝術作品大展》上,他成為近四萬名參賽者中唯一榮獲金獎的書法家,其作品也因此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04年7月,中央電視臺和中國書法家協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電視書法大賽》,有近4萬人參加,高手云集,單凌雁過五關斬六將,以原作小組得分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銅獎。2006年10月,單凌雁不僅榮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還榮幸地成為全國巡展的10位獲獎優(yōu)秀書家之一。
前不久,我收到了單凌雁發(fā)來的一組新作,其精湛的技藝,不僅給我?guī)砹嗣赖南硎埽彩刮易x出了一位甘于寂寞、傾力躬耕探尋者的閱歷人生。
單凌雁出生于安徽固鎮(zhèn)縣,7歲開始學習書法,師從書法家袁槑、文藝評論家周翰藻以及書畫家卓然。18歲高中畢業(yè)后,由于生活所迫,他四處奔波。由于他酷愛文學且癡迷書法,并都取得一定成績,因此曾在安徽固鎮(zhèn)二中以及淮北的多個礦區(qū)職工子弟學校和老年大學工作過。1998年他毅然棄職,離開安徽,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溫州,開始了職業(yè)書畫、寫作教育及研究生涯。其間,他含辛茹苦、青燈黃卷,在筆墨紙硯構筑的無聲世界里奮力搏擊著。后來他又輾轉杭州,最終旅居浙江臺州的他,還是以成立“單凌雁書法工作室”回歸教師本職。
從安徽到浙江,數十年間,無論工作和生活如何艱辛,單凌雁都沒有放棄對書法的學習和研究。他在藝術上取得的成績,完全取決于他的刻苦、勤奮。和許多書法家一樣,當年單凌雁習書也是從臨摹開始的,他說,學書從臨摹開始,此乃不二法門。臨摹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式,健骨豐神的營養(yǎng),熔鑄升華的依托,標新立異的成本。他比喻:某種意義上說,臨摹與創(chuàng)作如同一對恩愛有加的“情侶”。
1993年,恩師周翰藻先生介紹他去北京拜見了當代著名書畫家卓然,卓先生看了單凌雁的作品后,大加贊賞,并建議他主攻楷書。北京之行不僅使單凌雁深諳從藝忌貪大求全,明白了進與退、取與舍、博與專之間的淺顯而又精深的道理,還讓他在學習方法上,注重汲取一切成功經驗。
當一個書寫者,把他具備的史學、美學等等知識都浸入到書法中去,書法便會呈獻給我們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單凌雁著意培養(yǎng)自己對藝術的執(zhí)著情感。大凡與書法藝術有關的,他都注重涉獵。不僅通讀過唐詩宋詞,博覽經史,還對文學、美學、哲學、民族學以及儒、釋、道各家學說等知識領域進行研究和思考。
而用他自己的話說:“書法個性不僅僅彰顯書法家的生活理趣,同時也體現出作者通變自適、歸納整合的能力,更是書家文化、學養(yǎng)、心境以及個體生命意識的集中亮相……”
實踐中,他一方面注重繼承傳統,把傳統書法中的精華按照自己的審美理念進行合理取舍,一方面擺脫傳統的束縛,用多變的線條營造美感,盡力呈現符合大眾審美習慣的漢字形態(tài)。
讀單凌雁的楷書作品,或以靜、動、雅、拙為內涵,或以清秀、奇逸、機趣為審美取向,或以質樸、空靈、簡遠為特色,如《曾鞏墨池記》《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等,一種質樸平實之美令人印象深刻。這與他學書伊始,就抱定褚遂良一家,深究細探,然后又上溯魏晉,下窺明清,將鐘繇、二王、王寵、祝允明、八大山人、王鐸作為取法對象,并又下苦功臨習高古雄邁的魏碑墓志,通過長時間的歷練打磨,打下的堅實基礎所分不開的。
品單凌雁詭異多變、雄深偉岸的篆書,《朱熹春日》《周敦頤愛蓮說》《萬頃九秋聯》等筆筆中峰,字字精到,彰顯了他以鐵線小篆切入,上溯甲骨鐘鼎,下窺明清諸家,又融入今人的時尚,加之現代形式裝點的可貴之處。
賞他涵泳古今、參化多家、雄肆奇崛、涉筆成趣的隸書,足可窺見他胎息漢隸,初習曹全、史晨,繼學張遷、禮器的路徑。《杜甫春日憶李白》《杜甫詩一首》等隸書作品,于方勁峭利中注入簡帛書筆意。
單凌雁更是一位精于行草的書法家,讀他那《李白望天門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上善若水》等作品,用筆圓融多變,結字開張縱逸,氣息綿醇,情韻柔曼。可見他以二王為宗,深入魏晉追索古人筆法,師法張旭、懷素、孫虔禮等歷史經典碑帖,并融會宋元明清諸家的研習路徑。
單凌雁對書法的執(zhí)著不僅僅出于興趣,自創(chuàng)辦書法工作室以來,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書法教學和讀書臨帖中。在他的因材施教中,他的學生已有多人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在書壇嶄露頭角。同時,在他書法教授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書法不僅是藝術,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每每看著學生們的進步和成長,他心里也收獲著希望。
多年來單凌雁“已把生活的重心交給創(chuàng)作與教學,除去吃飯、睡覺,剩余時間統統扎營在此,偶爾創(chuàng)作到深夜,就在工作室鋪張床入眠”,這份執(zhí)著,這份堅守,令人折服。
單凌雁不僅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行,還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思想要求十分嚴格,而學生的點滴進步和成績,他都給予極大的鼓勵和愛護。尤其,每當書壇或當地舉辦愛心捐贈,他都踴躍參加,體現了他作為書家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
“人品比書品更重要。”這是單凌雁常說的一句話。惟其如此,我們相信單凌雁今后的藝術之路會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