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老鎮江的方言俗稱
摘要:鎮江地處北方方言和吳方言的接合部,細細揣摩方言俗稱,感覺挺有意思。
| □ 潘春華 |
鎮江地處北方方言和吳方言的接合部,細細揣摩方言俗稱,感覺挺有意思。
舊時的鎮江人對某些物品名稱的叫法很特別,如“襯衫”?不叫襯衫,叫“褂子”;“尺”?不叫尺,叫“尺條”;“?圍裙”?不叫圍裙,叫圍腰;“玉米”不叫玉米,叫“棒頭”;“?菱角”不叫菱角,叫“老菱”;“甘蔗”?不叫甘蔗,叫“甜甘子”;“水餃”?不叫水餃,叫“萬萬順”;“?水芹”?不叫水芹,叫“路路通”等等。至于鎮江人為什么如此叫法,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我想不外乎是為了好念,或根據形狀及生長特點而約定俗成。雖然,如今此類叫法在公共場所已不多見,但在小巷深處和民間仍能經常聽到。
過去,鎮江人對舶來品俗稱洋貨,所以就有了洋火、洋油、洋車、洋面、洋燈、洋灰、洋堿、洋釘、洋布、洋傘、洋畫、洋房、洋蠟燭、洋蔥、洋柿子(西紅柿)、洋山芋(土豆)的叫法。鎮江人習慣于把?“理發”稱之為“剃頭”;把“剃胡須”?稱之為“刮胡子”;?把去浴室“洗澡”?稱之為“下澡堂子”;?把去“酒樓”?吃飯稱之為“下館子”;把“小孩子”稱之為“小伢兒”;?把“壞孩子”稱之為“小炮子兒”;?把“蚯蚓”?稱之為“曲蟮”;把“慢一點”稱之為“慢些個”;?把“等一會兒”?稱之為“和頭”;把“動作快”?稱之為“刷刮”;把“揍你”?稱之為“甩你”;?把“你給我滾”?稱之為“你給我死遠些”;?把“瞎說”?稱之為“嚼蛆”;把“漆黑”?稱之為“黑漆抹刮”;把“小氣”?稱之為“壽頭”;?把“有一點”?稱之為“有點個”;?把“做飯過日子”?稱之為“開伙倉”;把“麻痹大意”稱之為“胡之麻湯”;把“妊娠反應”?稱之為“害伢子”;把“不值得客氣”?稱之為“沒得客氣頭”;?把“我的事不用你管”?稱之為“別煩我的窮神”等等。
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愛玩,那年月沒有什么家庭作業,課余時間我們一幫頑童不是逮“叫蟈蟈”(?蟈蟈),?就是捉“金媽媽”(金龜子);不是斗“蛐蛐”(?蟋蟀),就是打石球(玻璃球)、玩洋畫(彩色紙畫片)。那年月,我們整天價不得閑,每天都窮忙活,可就是不知道認真念書學習,如今想想當年玩得那些“花活”,雖也不亦樂乎,但的確留有不少遺憾。
北方人普遍對“子”“頭”“兒”?等字在方言俗稱中的運用感興趣。然而,老鎮江人對此似乎更感興趣,常習慣于在一些物品名稱以后綴上“子”“頭”“兒”。比如用“子”作尾詞:車子(自行車)、被子(棉被)、褥子(被褥)、席子(涼席)、窗子(窗戶)、撣子(雞毛撣)、鞋拖子(拖鞋)、湯捂子(湯壺)、牙花子(牙齦)等;用“頭”作尾詞:酵頭、臭頭、滑頭、油頭、花頭、配頭、澆頭、上頭、高頭、腳頭、玩意頭、枸杞頭、安豆頭、老實頭、爬墻頭,一回頭、一把頭、一趟頭、一天頭、一頓頭、一身頭、一下子頭等;用“兒”作尾詞:兔兒、今兒、明兒、豆兒、邊兒、耳扒兒、帳鉤兒、秤砣兒、面條兒、就手兒、赤赤兒、偷偷兒、蒼蠅拍兒、趕早涼兒、剪花樣兒、打水撇兒、等一會兒、坐一刻兒、走兩步兒等。鎮江方言俗稱中將“子”“頭”與“兒”?連用或分別連用的,如:槍子兒、棋子兒、走子兒、抓子兒、臭子兒、敗家子兒、磚頭子兒、石頭子兒、布頭兒、肉頭兒、短褲頭兒、簸箕頭兒、公雞頭兒、老實頭兒、鉛筆頭兒、掃把頭兒、蘿卜頭兒等等。
鎮江人習慣的方言俗稱還有許多,因為年齡和歷史的局限,只略知少許。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這些方言俗稱自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深入研究鎮江的歷史文化,不應忘卻和忽視對這些民間方言俗稱的研究,因為它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