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伯先的“閱書報社”
摘要:不少在閱書報社讀書看報的家鄉青年,聽從趙伯先的召喚,踏上南國大地,從事革命武裝活動,在反帝反封建的廣州起義中作出了貢獻。
| 文/潘春華 |

著名中國民主革命先驅趙伯先,1881年生,原名毓聲,后改為聲,字伯先,號百先,曾用化名宋王孫、葛念慈,江蘇丹徒(今鎮江)大港鎮人。
伯先自幼聰慧過人,精于詩文,擅長武事,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富正義感,嫉惡如仇,行俠仗義,稱譽鄉里。14歲時,闖進大港關押人犯的地方,救出一名無辜被拘鄉民;17歲中秀才時,笑答道賀親友:“丈夫當為國宣力,區區一秀才何足言!”慨嘆清政府的腐敗黑暗,少懷拯民救世之大志。1901年考入南京水師學堂,從此離開家鄉,踏上革命征程。1902年畢業,次年,東渡日本考察,結識黃興等志士,革命之志日堅。
聽大港趙氏后人講,1903年夏,趙伯先從日本歸國,回到大港故里,為了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及救國主張,啟發鄉親們民族革命意識,激發民眾反對滿清王朝的斗爭精神,他在鎮上租賃了一間屋子,辦起了“閱書報社”,把剛從日本帶回國的當時一些進步報刊如《江蘇》、《浙江潮》、《直說》、《湖北學生界》、《國民報》、《民報》、《開智錄》和個人、親友訂閱的國內出版的雜志報紙如《大陸》、《童子世界》、《新青年》、《覺悟》、《蘇報》、《女報》、《無錫白話報》以及宣傳民主革命的章太炎書籍《訄書》、《新廣東》、《新湖南》等陳列出來,供大家學習閱讀。閱書報社開門的第一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歡雀躍,熱鬧非常。伯先將一方親自題寫的“閱書報社”匾額懸于門樓之上,還高興地創作并手書了一副對聯:“縱環海奇觀,開普通知識;藉大江流水,滌腐敗心腸。”貼在了“閱書報社”門口兩旁的墻上,表達自己喚醒國民、蕩滌舊世界和獻身報國的宏大志向。
從這一天開始,來閱書報社參觀閱讀的人絡繹不絕,有伯先的親屬近鄰好友,也有大港本地和周邊的高橋、大路、黃墟、姚橋、儒里、丁崗等地的拔貢、廩生、舉人、秀才、學生、工人、農民等民眾。后來幾個月,伯先又出資訂購了不少革命報刊書籍,如鄒容的《革命軍》、魯迅支持的《京報》及《國民日報》等,先后來此閱讀者有三百人左右,他們從進步書籍報刊中,吸吮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甘露及中外科學知識的養料。此外,伯先還常向讀者們講解明清兩朝興亡歷史和清政府的賣國腐敗沒落,分析天下大勢,喚醒故鄉民眾。
在趙伯先的帶動和影響下,幾年后,經他介紹加入同盟會江蘇分會的不少讀者中,就有他的兩個弟弟趙念伯、趙光及妹妹趙芬和同鄉進步青年冷遹、李竟成、解子良等人,他們積極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并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振興奔走戰斗,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其弟趙念伯、趙光隨趙伯先參加過黃花崗戰役、廣州起義、北伐和討袁戰爭。武昌起義后,念伯曾于滬組織先鋒隊,攻打江南制造局。其妹趙芬,在廣州起義和光復南京戰役中,曾親制炸彈,奔赴前線。其妻嚴吟風,為繼承夫志,更名嚴承志,姑嫂二人在上海參加女子北伐敢死隊,鎮江光復時嚴承志任女子北伐挺進軍總司令。大港趙氏滿門忠烈,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立下了殊功偉業。
同時,也有不少在閱書報社讀書看報的家鄉青年,聽從趙伯先的召喚,踏上南國大地,從事革命武裝活動,在反帝反封建的廣州起義中作出了貢獻。其中,熱血青年華逐電、阮德山、徐勝西、封冠卿四人,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黃花崗之役的決戰中,作戰英勇,壯烈捐軀,為推翻滿清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