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渾之中顯靈動,拙樸端莊見創新
——談廣州實力派書法家詹賢信
|
||
|
||
|
||
|
||
|
||
|
□ 張春華
詹賢信 湛江徐聞人,號閑齋、閑雅堂、德賢山房,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嶺南印社社員,廣東省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廣州市天河區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創作委員會委員,“廣東新勢力”省展國展書法訓練營導師。出版有《當代嶺南中青年書法家詹賢信書法作品集》、《廣州青年書法家作品選系列——詹賢信卷》等,多幅作品被中國文字博物館、郭沫若藝術館、西泠印社等多家單位永久收藏。
年初,浙江書法家王建業向我推薦了和他同獲“《書法導報》創刊30周年全國書法大賽二等獎”,并同時被該報專版推薦的廣州書法家詹賢信。
近年來,詹賢信的作品不僅入展于“祭侄文稿杯”全國書法大展、“首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大展”、“全國魏晉風度新銳書法作品展”等國家級大展,還多次獲得各種獎項,作為“廣東新勢力”省展、國展書法訓練營導師的實力派書家,他的作品被中國文字博物館、郭沫若藝術館、西泠印社等多家單位永久收藏。
一個閑暇的周末,當我捧著散發油墨芳香的《當代嶺南中青年書法名家系列——詹賢信書法作品集》,或中堂、或對聯、或條幅,瀏覽間,即刻被一幅幅作品吸引。
綜覽詹賢信的隸書創作,之所以風格突出,和他的經歷、人格以及文化背景有很大關系。
如隸書名家張繼先生所言,當代隸書創作風格呈現出抒情性、趣味性和多樣性,觀詹賢信近作,正是上述風格的兼容者。多年來,他不固于一碑、一帖之中,而是大量進行著不同碑與帖的兼容,卓有成效。
詹賢信自幼心中早就認定了“書法是自己一生的追求”。高中階段,他開始真正有系統、有計劃地進行書法學習。據詹賢信自述,他參加了學校書法興趣小組后,在省書協會員鄭成彩老師的指導下,才知道什么是書法,才知道怎么選定自己喜歡的字帖去臨摹。得益于鄭老師一點一畫的精心指導,步入書法藝術殿堂的詹賢信至今仍堅持天天臨摹古典經典碑帖。
興許是受地域文化的影響,近年來,詹賢信的書法有了很大的變化。
早在學習初始,詹賢信發現,寫好隸書的前提首先是要在隸書本體上走對路子、下對工夫。為此,他選擇對漢碑經典進行了一番梳理,并根據自身喜好,先以《張遷碑》為突破,一點點臨摹吃透,學習該碑的精華。與此同時,他還對與《張遷碑》同一類風格的碑帖進行了研究比較,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為表現漢碑的厚重氣象,詹賢信又選擇了《西峽頌》臨習,并時常關注其他摩崖一路風格的隸書作品,平時還對秦簡、漢簡、漢代石刻以及《書譜》《圣教序》等碑帖不斷進行交替臨習。他深信,如此便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寫出有自己風格的隸書作品。
詹賢信深知書法藝術是一門廣納百川的大學問,如果僅靠刻苦臨池,在純書法圈子里徘徊是難成大器的。因此詹賢信還十分重視對繪畫、篆刻、音樂等方面的學習,并通過研究理論獲得不同藝術門類的通感。
身居廣州,詹賢信不僅有接受先進文化思想、理念的條件,而且有更多觀展、學習的機會。他常說,多看各類藝術展覽,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同時,多向身邊的高手學習,也是進益良方。他強調,這些融會貫通不能是機械的,也不能是表層的,神魂的交會才能使其逐步完善,漸入佳境。在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傳統書法之路的前提下,詹賢信還適當地融入行草書的筆意,提按反復、潤中有枯、輕重結合、結體成方、字形略扁、筆法多變,使得原本靜態的漢隸變得富有時代感。
也許是自小就跟碑刻打交道的緣故,詹賢信的作品尤其注重碑的味道:一種蘊藉深厚、拙樸端莊、輕重結合、潤中有枯的藝術效果。
如李志宏先生在一篇題為《品讀詹賢信的隸書書法》中所言,其用筆在生活中營造一種雄厚的蓬勃之氣,從不去刻意追求一筆一畫的刀鋒意,線墨相宜,筆筆沉著,雄渾之中見靈動,創新之中見傳統,積點成線,積線成字。尤其是他的隸書十分注重結構,其形狀的穿插避讓和開合收放,都做到恰如其分。他從用筆著墨上,努力豐富隸書的多變而統一之美,而在章法上,則追求疏可奔馬的藝術效果。
此外,從詹賢信作品的各種題款中不難發現,他的行書,無不給人以筆意靈動、任性率真、線條結實之感。梅花香自苦寒來,詹賢信坦言,凡事都要堅持,書法也不例外,只有不斷學習古人的東西,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收獲。
難能可貴的是,詹賢信對書法藝術始終保持著的那種勤奮執著。可以想見,隨著詹賢信對書法、對人生、對姊妹藝術的進一步理解和領悟,定會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