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翰墨 甘自苦來
——記安徽書法家尹昱和他的書法藝術



王羲之 《蘭亭集序》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

毛澤東 《沁園春·雪》

陸游書巢 選自《渭南文集》
□ 張春華
尹 昱 號墨白,齋號三知堂,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皖軍隸書二十家,安徽省百名富有潛力中青年書法家培訓班“優秀學員”。近年有多件作品被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光明日報社、西安碑林博物館、北京郭沫若紀念館、中央數字電視等單位和藝術機構收藏。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大賽展出中入展獲獎。
賞析尹昱的書法作品,雅俗共賞,碑帖并重。尤其是當我沉醉于他那最為擅長的隸書作品時,無論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還是王維的《桃園行》,都讓我敬佩于他的得心應手。我喜歡這樣的書法,其獨特的情懷,給我帶來了美的愉悅。
不錯,中國書法藝術所彰顯的或雄強或清雋、或茂密或疏朗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所展示的獨特意境等,讀之常常給人愉悅,讓人遐思……
尹昱不僅擅長隸書,其楷書、行草和篆書亦功力扎實。然而,作為當代安徽書壇創作的新生力量,尹昱較之他人,卻經歷了一條更漫長而又坎坷之路。
尹昱出生在安徽,其習書既無淵源,又無髫年學藝的經歷。自幼喜歡涂鴉的他,因那時家庭貧困,只好以樹枝當筆,以大地作紙,寫寫畫畫。而上學時期,又因他常在課堂上偷偷地將課本的扉頁及空白處畫上了如岳飛、關羽、梁山好漢等人物,所以不時遭到父母和老師的訓斥。
后來,輟學在家的他,被父母安排跟村里的一位長輩當木匠學徒工,輾轉于東莞、南京、蘇州、江西等地務工。照他自己所說:“由于沒有什么過硬的技術和拿得出手的學歷,臟、苦、累、危什么樣的工作都從事過。”但不管走到哪里,也不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尹昱對于藝術的追求,卻始終沒有改變。他自知功力不夠深厚,信奉勤能補拙,所以總不忘擠時間學習繪畫。也正是這閑暇之時對繪畫的練習,撞開了尹昱那顆由于境遇和自卑而無助禁閉的心扉,使他常常感到從未有過的舒暢、輕松和自信,什么勞累,什么委屈全部拋在腦后,也因此,練就了他堅忍不拔、積極向上的品格。
然而,由于工作的流動性比較大,特別是簡陋的工棚內常常除了一排排竹笆床和幾塊磚頭摞起的“飯桌”外,再也無法找到一塊稍微平整的地方用來畫畫,無奈之下,尹昱只好舍棄繪畫而改習書法。可是,十多年的勤學苦練并沒有讓他的書法創作趨于成熟,直到有一天,既感收效甚微,更覺無法突破的尹昱,毅然選擇了專攻隸書一體。
作為年輕人,尹昱自然有著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坎坷的藝途沒有使他停止跋涉,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執著向藝術之路縱深發展的決心。他選擇了隸書,便毅然決然地奔向這個目標。2006年9月,尹昱的學書歷程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到滁州后,得以安居樂業的他,有了一張屬于自己的書案。他還通過經常瀏覽各大專業網站,得到了各地網友的鼓勵。
隨著時間的推移,尹昱漸漸理解了書法藝術的深刻內涵,也為今后的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尹昱為人樸實敦厚,不尚浮華。在書法方面追摹傳統,刻苦臨帖,把練就扎實的基本功作為第一要務,而且心態平和不求速度。他深感自己起步比較晚,如果不在基礎上下足工夫,終究難有所成。于是,他認認真真地研讀書法理論,認認真真地臨摹經典之作。學習中他了解到自清末民初以來,碑帖互補已成定例,關乎作者自身的美學追求和創新理論。所以他在帖學之外,有意識地選擇《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以及《石門頌》等,借鑒某些字的結字和用筆的方法, 并涉獵武威漢簡和漢帛等,達到了豐富自身書法創作語言的目的。
尹昱信奉:功力有技的一面,即技藝或技巧,如果書者不懂得筆墨的運用,不領會書體的間架結構,不嫻熟線條的運動軌跡,就不能捕捉不同書風的微細特征,也就無書法可言。因此,讀帖也是他一直以來的一大愛好,這不僅能讓他從臨摹中走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觀前人的風骨美韻,還能廣泛博取領悟諸家之長。
值得一提的是,尹昱習書未曾受過名師或時下流行的“學院派” 的過多影響,因而其作品中便沒有過多的程式化和束縛感。尤其是他對當代隸書創作風格的深入研究,使他隸書創作很快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不僅得到業界的好評,還得到人們的認可。
他的隸書,信手所致,皆入法則,布白疏密,巧拙相映,或大或小皆給人一種神完氣暢、精妙恰當之感。其用筆剛勁果敢,起收自若,骨干堅硬,意韻濕潤超逸,格調高古空靈,腕靈筆活,凌空取勢,堅動而流利,遒勁而酣暢,節度自然。尤其是他作品的整體布局錯落有致,大小不拘,張弛有度,體勢精當。
他的行草,既有《十七帖》的從容衍裕,氣象超然,又有《書譜》的一氣貫注,筆致具存。他的小楷,線條犀利,頗具金石味。他的篆刻尤其是鳥蟲印,雖偶爾為之,卻繁簡處理得當,變化多端,奇趣盎然。
如今書法已經成為了尹昱生活的一部分,他最大的快樂就是寫字、讀書。尹昱還年輕,要走的路還很遠,對于今后的道路,我想,隨著他對漢碑的不斷深入研習,對商金文和晉唐行草書的逐步探求,以及他閱歷的增加、學識的不斷豐富,他的隸書會大氣而不失韻致,暢達而不失意味;他的行草書會更加古質靈動。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