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查控見底 理財產品無處逃
金山網訊 近日,鎮江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執行局通過查尋網絡司法查控系統反饋的理財信息,檢索到被執行人在銀行的理財產品,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成功執結了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
據悉,2005年起,該案件的原告黃某與被告余某存在業務往來,由黃某向余某供應鞋材,余某給付貨款。至2008年3月,余某共欠下貨款13000余元。黃某經多次催要未果,于2016年9月訴至鎮江經濟開發區法院。開庭時,余某未到庭。案件經法院判決生效后,余某仍躲避履行,一直未露面。
今年8月1日,黃某到開發區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經全國網絡執行查控系統反饋,余某在鎮江新區某銀行開有賬戶,且該賬戶名下有“金鑰匙·安心得利·181天”人民幣理財產品,價值5萬元。
被執行人余某有錢購買理財產品,卻拖欠貨款長達九年時間,并不履行生效判決,對于這種“老賴”行為必須嚴懲!由于金融理財產品暫不支持網上控制,承辦法官汪海濤第一時間趕赴銀行,確認該筆理財產品的存在。經查詢,該5萬元理財產品恰好于8月7日到期,屆時會直接轉入到余某名下的銀行關聯賬戶內。法官當機立斷依法辦理了扣劃手續。
據了解,“總對總”全國法院執行查控系統,就是法院與全國多家金融機構之間實現專線連接,通過“總對總”的實時電子數據交換,系統會自動向法院反饋被執行人在銀行開立的賬戶、余額、資金往來等信息。
“很多被執行人的活期賬戶余額很少,但卻將資金投入購買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股票、債券等。系統之前都是反饋賬戶余額,這是第一次成功反饋詳細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汪海濤法官介紹說,“系統的完善助推了‘互聯網+執行’效率,進一步促進財產見底,提升了執行威懾力。這將對執行工作產生很大幫助。”
今年來,鎮江經濟開發區法院推行“互聯網+執行”機制,亮執行、曬“老賴”,拓展執行領域,著力化解執行難,重點著眼網絡金融和虛擬財產查詢,及時查控“老賴”名下金融理財產品,并與支付寶、微信QQ錢包等達成“查凍扣”合作協議,提高財產查控力度,避免金融理財產品和網絡金融資產成為“老賴”逃避、規避執行的“重災區”。(任偲佳)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