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南鄉田歌--丹徒先民們的“勞動號子”
丹徒是江南聞名的古縣,有著十分豐厚的民間文化資源,丹徒南鄉田歌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車水號子場景

打夯號子
丹徒南鄉地處“吳頭楚尾”,是吳國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現今丹徒境內流傳的民間文化,明顯帶有早期吳文化的痕跡。丹徒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即興自發創造了很多當地的“勞動號子”,也就是現在統稱的“丹徒南鄉田歌”。 丹徒南鄉田歌主要分布在丹徒南鄉的三山、上黨、上會、寶堰、榮炳、辛豐、黃墟一帶,2006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勞動場景唱田歌

耥草號子
丹徒南鄉田歌又稱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薅秧歌等,主要有耕田的“耕田嘞嘞”,插秧時的“插秧田歌”,打麥收獲時的“打麥號子”,耥草勞作時的“耥草田歌”,車水時的“車水號子”等等。它們均與當地農民的勞作有關。當地農民以勞動伴歌為習俗,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時期,經過口耳相傳,一直傳唱至今,是勞動人民創作的民間音樂的活化石。

《車水號子》演出照片

《車水號子》演出照片
丹徒南鄉田歌出生在民間,扎根于沃土中。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形成了格調清新、風格多樣、音韻流暢、語言簡潔明快、鄉土氣息濃郁的藝術特色。田歌的曲體,一般是兩句體、四句體或多句體的段式結構,除采取領合形式的部分曲目為規整形節奏,其他大多為自由疏散的節奏節拍。千百年來,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無論是田野、山坡、場頭、水渠旁,哪里有人們勞動,哪里就有田歌飄蕩。優美的歌聲使人們驅走了勞動的單調,忘卻了終日的疲勞,消除了胸中的郁悶,抒發了創造的豪情。

1995年丹徒南鄉田歌隊參加吳歌擂臺賽演出

南鄉田歌參加嘴上功夫大賽獲金獎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對民間傳統文化的沖擊,丹徒南鄉田歌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丹徒文化部門做了大量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并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到農村山鄉,挖掘丹徒田歌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遺產,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精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根據上黨、上會、寶堰、榮炳一帶的車水田歌創編的獨幕民族舞蹈《車水號子》榮獲鎮江市歌舞曲藝調演創編一等獎,并應邀參加了第二屆中國藝術節(華東片)的演出,受到了中外行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在首屆江浙滬吳歌大賽上三山的孫阿英榮獲女歌王稱號,并在江蘇省農民藝術節農民歌手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南鄉田歌》參加2007年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 評比,獲群星大獎,同時獲創作獎,丹徒南鄉田歌因此聲名遠揚。近年來,以孫阿英為代表的丹徒田歌手,將原生態的丹徒田歌進行整理加工再創作,把田歌搬上藝術舞臺。三山中心小學、三山幼兒園還將丹徒田歌納入校本課程,在孩子中學唱丹徒南鄉田歌,帶出了一大批小田歌手,使丹徒南鄉田歌不斷傳承與廣大。三山中心小學致力于丹徒南鄉田歌的搜集與研發,編排的田歌節目四次登上中央電視臺,五次榮獲全國一等獎,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大放異彩。

代表性傳承人(孫阿英)

丹徒南鄉田歌代表隊參賽

海燕村田歌隊

南鄉田歌代表性傳承人(孫阿英)
丹徒南鄉田歌是丹徒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丹徒人民心上的歌。丹徒人民將一代一代地把丹徒南鄉田歌繼承下來,傳唱下去,使這一藝術奇葩越開越艷。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