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健墨酣 書印并舉
——記山東書法家高建
|
||
|
||
|
||
|
||
|
||
|
□ 張春華
高 建 字天行,1973年生,山東省寧陽縣人?,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濟寧考評委員會委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泰安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泰安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等。作品曾入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首屆篆書藝術大展、全國第二屆隸書大展、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全國第三屆扇面書法大展等20多個展賽。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這是山東青年書法家高建的習書感言。字里行間道出了一位在書壇默默耕耘30多年的書法家的心聲。近年來,高建多次在全國重大書法活動中入選、獲獎,他以對書、畫、印卓有成效的探索,顯示出其不凡的才華和創作實力。
70后的高建,出生于山東泰安,是興趣讓他愛上了書法、篆刻,是勤奮、執著讓他走向了成功之路。他曾說,小學三年級時,當他因書畫作品中紅紅的印章而感覺好奇時,就用橡皮擦仿刻,進而慢慢地喜歡上了篆刻,并讓篆刻最終成為他的一種人生追求。
一個藝術家如果能在泰安從事藝術研究和實踐,可以說是如魚得水,這里名碑、名人墨跡薈萃,深受濡染的高建,當然沒有辜負這種“天時地利人和”。自小就與書法藝術有著不解之緣的他,小學時,就十分喜歡上書法課,“每次書法課的作業都比別人超量完成。”寫毛筆字便成了他那時的課余愛好。
當然,與大多數作者一樣,高健也有相當“量”的積累。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人,即便工作后,他也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到了書法和篆刻的研習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說,別人下班后都有些娛樂活動,而他卻每日堅持練字、刻章。不僅如此,高建還將大部分工資用于購買各類工具書。
雖然自學也能打下一定的基礎,但不經名師的指點和深入研究只會停留在表面。自從1998年通過畫家楊昌峰先生認識并拜師于著名書法、篆刻家段玉鵬先生后,高建拓展了關于書法、篆刻的專業知識,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經過幾年的努力,其書法、篆刻逐漸入展全國性的各類展覽,還不時獲得獎項,如“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臨川之筆’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第三屆新世紀全國教師三筆字書法作品大賽書法一等獎”等。這些成績足以說明高建的書法創作已達到一定的水平。
誠如王淑在《論書滕語》中所云:“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高建敏于學,并有融化古人的本領,他諸體皆涉,諸體皆能。學習中極為注重對古帖名碑的細致觀察,并不斷思考、不斷提煉。他認為,光靠眼睛去看,靠手去寫,是遠遠不夠的,就像浮在海洋面上又怎么知道海底廣闊而美麗的世界呢?
其實,作為青年一代的書家,高建既追求帖學的書寫性,又在碑學中開闊視野,大膽探索。他的隸書取法《石門頌》和《張遷碑》等,并融合草篆和帖的特點,注重把自然的審美情趣和傳統的文化韻味統一起來。
創作中,高建自覺雜以行書的筆法,并保持隸書的蠶頭燕尾,字體扁長,筆畫靈動雋永,意態古雅靜穆。
與時下一些夸張字形,追求視覺沖擊力,過分注重營造展廳氣氛的書家不同,高建的篆書,既沒有進行太多的糅合雜交,也沒有過多的夸張變形,而是以一種相對平和的心態,以《泰山刻石》為基來進行自己的創作。這顯然是與他以儒家“中庸”思想為主導的審美觀,一直追求中正虛和之美分不開。他的大篆行筆穩健,力透紙背,結體欹側多變,寬博舒展,柔中帶剛。
高建還擅長行書和行草書的創作。在此方面他對《書譜》《十七帖》《圣教序》等浸淫多年……歷代大師孫過庭、王羲之、米芾等等深深地影響了他,故常以流利靈動之筆,營造出古雅氣息。
高建還擅長篆刻,數十年的篆刻功夫,使他的書法又蘊含了濃郁的金石味。眾所周知,篆刻,起源至今的20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10余個朝代。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和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體,所謂“方寸之間,筆象萬千”。
有道是“印從書出”,一直以來,高建堅持書印并舉的學習之路。也正是因為他具有了扎實的篆書功底,所以成就了他篆刻走向高境界的基石。在高建看來書法、篆刻藝術除了與作者人品道德、專業技能等相關,還需要有一定的激情,沒有激情寫不出好書法、刻不出好印章,才情與勤奮相輔相成。
高建的篆刻作品,傳承了秦漢印的遺風,他把對秦印莊重秀麗和漢印古拙雄渾藝術特色的理解和藝術見解融入作品中,刀刀見功夫,方方有真情,線條婉轉舒暢而不柔弱,結構沉穩,章法嚴謹。
作為篆刻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邊款刻得好,有畫龍點睛之妙,反之則會破壞整體美感。細觀高建的邊款,十分耐看,結體疏朗,筆調雅正,于淡雅中見深沉,彰顯出他的書法才情。
為使當地書畫愛者有個學習、交流的平臺,高建還成立了凌云書畫院。據悉,該院多年來已培養了書法、篆刻愛好者數千人之多。此外,書畫院每年還堅持組織書畫家服務基層,送“福”、送春聯下鄉,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雖然對藝術的探索之路還很長,但我想隨著高建在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滋養下,他的書法、篆刻藝術,必將有更為縱深的發展前景。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