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鎮村,寄放鄉愁和夢想
現代人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在這浮躁的都市,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感”。也有這么一群人,近幾年來幸福感“逆市上揚”。他們是“老家在農村”的都市人。
每隔一兩個星期回趟江心洲老家,流連于可以“洗肺”的空氣、田間的新鮮蔬果、純樸的鄰里鄉情;驚嘆于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有規劃的村莊設施和面貌……在市區一家社區醫院工作的陳艷,這幾年每回一次老家,便累積出細微而實在的幸福感。
隨著我市住建部門大力推開的村莊環境整治、美麗宜居鎮村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一攬子行動,回得去的故鄉穩穩安放了更多人的鄉愁。
改善鎮村面貌,始于高起點規劃
陳艷老家所在的江心洲益平村,是老牌的“鎮江菜籃子工程基地”。每次回鎮江的家,父母都將她的汽車后備箱裝滿時令蔬菜。陳艷感慨地說,多年前她還在心底對這些沾著泥巴的菜有反感,覺得“掉價”;而在重視食品安全的今天,地產新鮮蔬菜成了很多人羨慕的稀缺品。
更讓陳艷自豪的是,江心洲依托“菜籃子”“果籃子”走上產業化道路,不僅每年舉辦野菜節、柑橘節加大營銷推廣力度,更在020商業銷售模式上深化發力,打響了江心洲特優農產品的知名度。今年,江心洲還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像江心洲益平村一樣,我市鎮村面貌的徹底改善始于高起點規劃設計。為統籌考慮城市建設發展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有序推進人口向城鎮集聚,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
在頂層設計方面,我市建立了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下發了《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性文件,陸續啟動編制了城鎮體系規劃、鎮村布局規劃、歷史文化名鎮和古村落保護規劃等。在政策設計層面,出臺了關于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農村轉移人口城鎮化、完善人才安居政策等工作意見。
2014年底,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鎮江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質量,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在鎮江落地生根,市住建部門牽頭啟動了美麗宜居鎮村建設工作。美麗宜居鎮主要實施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等8個方面的內容,美麗宜居村按田園美、村莊美、生態美、生活美的標準進行建設。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美麗宜居鎮村建設雖然有統一要求,但基于每個鎮村的特點和現狀,該行動采取了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路徑,強調山水自然、傳統文脈與人居的和諧,打造江南田園風光,體現鎮村個性魅力。
勾畫田園新景,寄托鄉愁和夢想
治理農村生活環境,從治理生活污水做起。2015年,世業鎮永茂圩作為試點先行實施。市住建部門指導當地加快推進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鋪設主干管270米、支管1013米,建設各類井149座。此后,世業鎮重點對永茂圩污水管網及相關設施進行了完善,加強“四水”收集,將全村70戶村民的廚房、衛生間、洗衣間、陽臺等排放的生活污水全部接入管網,通過一體化收集井和壓力管道輸送至污水處理廠。
在總結經驗、優化方案的基礎上,世業鎮整島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隨之施行。新鋪污水管網、新建集水井,新建日處理能力500噸的污水處理廠,將農戶家庭污水接入集鎮污水管網……經過系統治污,污水處理廠出水COD(化學需氧量)由原水198mg/L降到20mg/L,氨氮含量由原水23.7mg/L降到0.129mg/L,懸浮物由原水62mg/L降到8mg/L,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標準。
全市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展開。2015年,我市共完成133座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初步改善。2016年1月,丹陽市、句容市、揚中市和丹徒區被住建部確定為全國首批農村生活污水示范縣。預計到今年底,我市將再完成271個村莊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丹陽市開發區黃連山村、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句容市后白鎮西馮村,“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揚中市新壩鎮,“全國旅游特色景觀村”句容市戴莊村,“住建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的九里村、柳茹村、儒里村、華山村……一場美麗宜居的深刻變革正席卷著鎮江的鄉村大地,一幅青山綠水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站在句容市下蜀鎮街頭,雙向六車道的主干道干凈整潔,紅黃暖調為主的店招風格統一有序,身穿工作服的環衛工人集中收運垃圾,你不會想象得到它先前的破舊模樣。丹陽市建山村先后對下轄的黃連山村、陳山村、前劉家村進行改造,依托優美的自然山水,融合江南園林、徽派建筑風格,三個村形成了鄉村游聯動效應,公廁、停車場、旅游線路標識等旅游公共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巨大的鄉村游市場空間已經被打開。
鄉景連著鄉愁,鄉村產業發展將夢想照進了現實。如果可以,請“常回村看看”。
數讀美麗宜居鎮村
截至目前,我市對6955個自然村實施了村莊環境整治。其中,對1122個規劃布點村莊實施了“六整治六提升”。2014-2017年,全市累計投入4億多元,提升集鎮環境面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配套。“十三五”期間,我市將進一步開展農村環境提升行動,擴大覆蓋面,全市將再建成一批具有鎮江代表性的特色田園鄉村。
說上兩句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在大力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村面貌落后一度成為發展的短板,從而直接影響了農村富。有些村因為受城市建設沖擊,自然美被破壞;更有些村因為“空心”,環境治理無人問津導致污染嚴重。很多人慨嘆當年那個老家已成為“回不去的故鄉”。
“農村不美,城市也不會美。”農村是城市生活“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的生產基地。農村環境不美,食品安全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
而從更高需求層次來說,農村不美,人們的鄉愁也將無處寄托。很多現代人身在都市,心底總有一個“葉落歸根”的夢。老家的那個“家”,才是故園,才是歸宿。
基于這樣的集中訴求,全國范圍內的美麗宜居鎮村建設呼之而出。鎮江應和了時代的節拍,從環境整治做起,再到基礎設施的“補課”,還有傳統文化基因的保留,以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代經濟規律的運用等。農民感受到了實效,嘗到了甜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農村美應是一項長期的、更高要求的工程,與城市美、中國美一道,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翟進)
責任編輯:步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