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聞】93歲抗日老奶奶 為“愛心年夜飯”捐款
鎮江市京晚公益服務社的抽屜里,珍藏著一些信件。對工作人員來說,它們價值不凡。薄薄數張紙,記錄的是一位位愛心人士對公益活動,對需要幫助的人的拳拳愛心。近日,這些“珍品”中又多了一件。

愛心不老,九旬老人心系貧困家庭
這件“珍品”包括2000元善款和一段感人的留言:“我從晚報上看到你們開展‘愛心年夜飯’很多天,我向困難人們獻出一點愛心,請轉給困難的人們過好春節。”信的主人,讀者應該十分熟悉,“書香學子”和“愛心年夜飯”的愛心榜上常能見到她的名字——93歲的梁敏華奶奶。加上這次,梁敏華已經為京晚公益服務社的公益活動捐出了6000元。得知梁敏華腿腳不便,為了向她表示敬意與感謝,京江晚報總編輯張翀煜特意委托京晚公益服務社的工作人員和記者帶著這封信,趕到了老人家中。
“我現在日子過得還可以,離休后不能繼續給黨和國家作貢獻了,還享受國家和他人對我的照顧,內心挺過意不去的。”雖然高齡,但梁敏華依然耳聰目明,面對大家的道謝,她表示,“我既然還有點能力能幫幫貧困家庭,那就出一份力,讓他們過一個好年。”
記者留意到,雖然連續大手筆的給公益活動捐款,但梁敏華的衣著十分樸素。邊上她昔日的老下屬劉培坤告訴我們:“老奶奶生活可簡樸了,從不講究吃穿,一碗麥片就能打發一頓飯,但幫助人從來不小氣。”梁敏華接過話頭:“以前哪敢想有現在的好日子,我們是從苦日子過來的,要懂得珍惜生活。”
以前,是什么樣的苦日子呢?在記者的追問下,梁敏華打開了話匣子,記者也聽到了一個動人的人生故事……

不怕犧牲,愛國女孩走上抗日道路
1926年,梁敏華出生在山東威海,當時我國正處于動蕩期,未等她長大成人,家鄉就遭到了日本人的侵略。“日本人殘害我們中國人的手段要多殘忍有多殘忍。”回憶起幼時的見聞,梁敏華不勝唏噓。“我13歲那年,就跟著同學去了威海的抗日根據地參與抗日。”在抗日根據地,梁敏華主要負責宣傳工作,動員年輕人一起來抗日。梁敏華笑著說:“那時候流行個口號,叫‘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八路軍’。”
口號振奮人心,但日子極其艱苦,有的時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甚至還會遭遇生死危機。“我們轉移的時候都是夜里趕路,日本人的機槍掃過來,一個不小心就能丟命,有一次我差點掉進一個深溝里喪命。”
后來,梁敏華的父親輾轉找到了她,希望女兒能回家。倔強的她說:“國家民族已經到了存亡之際,我們再不奮斗,國家亡了,即使回去了又如何存活呢。為了國家,我不怕犧牲!”
在無數抗日英雄的努力下,梁敏華終于等到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7年,經過黨組織的考驗,她被吸收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后,梁敏華和老伴作為南下干部,從家鄉來到了江蘇,先后在泰州、揚州、南京參加工作,并生育了4個孩子。梁敏華感慨道:“我的親身經歷印證的就是那句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扎根鎮江,老革命找到了第二故鄉
1956年,梁敏華和老伴來到了鎮江,并就此扎根。在鎮江,她也飽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總的來說,日子越過越好。孩子們長大成人,她自己在鎮江中藥廠人保科也做出了一番成績,成了大家信服的梁科長。更令她激動的是,在抗戰勝利60周年和70周年,她收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這兩枚紀念章是對她過往歲月付出的最大肯定。
老伴離世后,梁敏華到湖南和大女兒生活了一段時間。2015年,她重新回到鎮江。“鎮江就是我的第二故鄉,這次回來,就不走了。”梁敏華對鎮江愛得深沉。希望國家、希望鎮江發展越來越好,成了這個九旬老人的心愿。
她是晚報的忠實粉絲,每天拿著放大鏡仔仔細細閱讀晚報是她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我離休后有兩大嗜好,一是聽廣播,二就是歡喜看你們晚報,看你們寫的國家大事和鎮江發生的事情,看到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日益強盛,我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或許是經歷過艱難歲月,梁敏華格外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同時還總惦記著困難群體:“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還沒過上很好的日子,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共同幫助他們,讓他們也過得好一些。”她鄭重地表示:“以后每一年,只要你們活動有需要,貧困家庭有需要,我有能力,總會伸把手幫一幫的。”(林玲 晏海雁)
責任編輯:吳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