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聞】愛心輔教,堅守16年“愈久彌堅”
學校與社區共建,愛心在輻射
周三,最高氣溫達到36℃,一大早,太陽便火辣辣的,曬得人受不了。與這個暑假的每一個周三一樣,早上8點,77歲的江蘇省鎮江市崇實女中退休老師關塽就騎上電動車趕往鎮江市潤州區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區,這里,20多個孩子正等著他來上物理課。
與關塽同一時間,卻從不同地點冒著酷暑奔赴迎江路社區的,還有同為崇實女中退休教師的77歲的楊定網、73歲的劉茂云、61歲的高際……最年輕的,要數石馬中學的在職教師、今年43歲的徐俊。他們,都是愛心輔教團隊的一員。
自2002年開展愛心輔教活動以來,關塽老師的這支團隊幫扶的學生已由最初的每期三四人,發展到如今每期20多人。教師隊伍,也不再僅僅是退休老教師,而是加入了“70后”的新生力量。今年6月,崇實女中又與迎江路中心社區簽訂共建協議,這支由崇實女中退休教師為主力軍的愛心輔教隊伍,暑假又搬進裝修一新的迎江路社區,學生們坐進了寬敞明亮而又有著空調涼風習習的教室……堅守了16年的愛心輔教,再次迎來生機盎然的發展春天。
作為全省唯一一個教育部關工委社區教育聯系點,今年6月,金山街道轄區內5個社區的書記、6所中小學的校長,以及街道、教育部門、關工委相關負責人濟濟一堂,召開了第一次聯席會議。街道所轄迎江路中心社區、楊家門社區、銀山門社區、西津古渡社區以及風車山社區等5個社區,分別與轄區內崇實女中、第六中學、寶塔路小學、中華路小學、穆源小學和金山小學等6所學校簽訂共建協議書,共同推進社區、學校教育資源高質量的共享發展。
“學校不定期組織有專長的在職和退休教師到社區,為社區居民舉辦公益性講座和輔導報告,積極開展‘幫扶、幫困、幫教、助學’等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發揮教師的優勢,幫助社區青少年健康成長……”在崇實女中和迎江路中心社區簽訂的共建協議書上,記者看到,雙方的共建條款達到15條,學校與社區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為關愛青少年學生搭建出更為廣闊的平臺。
關塽的愛心輔教團隊,正是崇實女中與迎江路中心社區開展共建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16年如一日,利用雙休日、寒暑假義務輔導,讓弱勢群體的子女受益,非常令人尊敬。”迎江路中心社區黨總支書記阮慶紅談起關塽的團隊,一臉敬佩。“學校與社區共建后,我們提供了專門的輔教場所,成立社區‘愛心輔教’課堂,讓愛心進一步向貧困家庭子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以及留守兒童輻射,為他們提供義務課外學業輔導、托管服務、心理咨詢、社會實踐等,讓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也能得到同等的課外學習機會。”


“70后”在職教師加入,愛心在傳承
本來平均年齡70多歲的愛心輔教團隊,因為徐俊的加入,平均年齡硬是拉低了6歲。
徐俊是石馬中學的一名在職老師,6年前,他從《京江晚報》上得知關塽的愛心輔教團隊缺少化學教師,當時年僅37歲的他,毅然加入了這個退休教師團隊。“很多孩子家庭貧困,在外面上小課費用又很高,我就想,利用自己的專長,為這些孩子做些什么。”參加愛心輔教已6年,如今43歲的徐俊已與一大批愛心輔教的孩子結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
即將升高三的張晶晶,早已把徐俊視作自己的“父親”。張晶晶一直和外婆一起生活,家境困難,上初中起,徐俊就為她輔導功課。怕一周一次的輔導跟不上張晶晶的學習進度,寒暑假期間,徐俊還每天到張晶晶家里輔導。上小學的女兒沒人帶,徐俊就帶著女兒去上課。“徐老師盡心盡責,我們真是遇到了好人吶。”張晶晶的外婆總是過意不去,一定要給徐俊輔導費,可徐俊從來沒有收過。
徐俊本是教初中化學的,可這個暑假,他卻一直在幫崇實女中的高一休學女生蔣晶補高中化學,對于高中化學的教材,他也早已經爛熟于心。“上學期就在幫幾個孩子上高中化學課了,他們小高考的化學成績都還不錯。”對于徐俊來說,只要可以幫助到這些孩子們,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值得。為了吃透高中化學教材,他去向資深高中化學教師請教,并購買了大量書籍,在日常備課之余鉆研。他還為孩子們設計專門的作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幾位已過古稀之年的退休老教師,堅持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奉獻著自己的力量。與他們相比,我所做的,真的不算什么。”徐俊說,正是這些退休老教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教師的偉大,也為年青一代做出了應有的榜樣。
“受益者”當起志愿者,愛心在反哺
“把帽子戴起來,有沒有長袖衣服?天這么熱,要防止曬傷了。路上慢點騎,要注意安全。”中午下了課,16歲的蔣晶正準備騎著電動車,從迎江路中心社區回到位于高資的家,73歲的劉茂云戴著助聽器,大聲地叮囑著。
“知道我回家路途遠,每次下課回家,劉老師都要一遍遍叮囑我,真的就像爺爺一樣。”蔣晶高一時因為身體原因休學,本來暑假過后的新學期只能繼續上高一,可愛心輔教團隊的老師們知道她的情況后,從4月份開始,便給蔣晶補落下的課,如今高一的課程已基本全部學完,蔣晶也終于可以如愿跟著原有的班級升入高二。
談起自己的這些老師,小姑娘剛一開口,就紅了眼眶。“好多老師比我的爺爺年齡還大,身體也不是很好,但他們對我們的輔導,從來都是風雨無阻。”蔣晶說,前段時間關塽老師的愛人骨折住院,77歲的關老師一方面要照顧住院的愛人,一方面還堅持上課。怕課時少,蔣晶的課補不過來,關老師還給蔣晶額外加課,每天下午等愛人午睡時,就抽空從醫院出來。“得知關老師的愛人住院后,爸媽打電話想問到病床號去看望,但關老師怎么都不肯說。”說到這里,小姑娘的眼淚已止不住,“他們不僅僅教給我學科上的知識,更教會我仁愛無私的做人道理。我想,我以后也會做像他們那樣的人。”
在堅守愛心輔教的這16年里,關塽和他的同行者,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如今,他們有的已經就業,有的在上大學、讀研。但就如同蔣晶一樣,深埋他們心底的,是曾經無私幫助他們的“老園丁”。榜樣的作用就在潛移默化中傳承,這些“受益者”如今也常常利用假日,來到社區當起志愿者,幫助學弟、學妹。
“有生之年,就該抓緊時間,多做好事,鞠躬盡瘁,才能今生無憾。特別對于共產黨員來說,更要為人民服務,這并不是唱高調。”關塽說,身體可以走下坡路,但思想得永葆青春,“我們如今有好的硬件條件,有年輕如徐俊這樣的在職教師,我相信,會有更多的老師加入到愛心輔教中來,從而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感受到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古瑾)
責任編輯:吳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