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聞】一碗餛飩背后的暖心故事——讓“暖宅”成為老人們安享晚年的“家”
2016年4月,梁溪區北大街街道麗新路社區黨總支書記林水芳一上任,就被一幅景象深深觸動:在社區辦公樓門前常見十來個老人擠在一起曬太陽。他們大多是空巢老人,平時無處去也走不遠,只能聚在一起曬曬太陽聊聊天,消磨時光。獨居老人王大爺說:“我生活能自理、錢夠花,就是想找人說說話。”孤老許大爺說:“平時還好,最不想過節。看別人家過節開開心心,自己孤孤單單的,心里不是滋味。”
麗新路社區由幾個老新村組成,戶籍居民2079戶,總人口4267人,60歲以上老人就有1878人。如何讓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如何幫助他們消除孤獨感?這些問題縈繞在林水芳的心頭。但麗新路社區是拆遷地塊,公共生活設施十分簡陋。建活動場所、建老年食堂等都只能螺螄殼里做道場。
林水芳開始滿社區轉悠,最終相中一處空置民房。通過反復上門做工作,再三溝通,房主蔣建平終于被林水芳的真情所打動,把私房無償捐獻出來做老人活動室。在蔣老伯的帶動下,居民們有的搬來了桌椅板凳,有的送來了彩電、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還有的捐獻出各類圖書,一個功能多樣、專為老人提供全方位貼心服務的活動室粗具規模。這些設施設備雖然簡陋,卻十分實用,深受老年人歡迎。居民給活動室取了個溫馨的名字:暖宅——愛的共享空間。如今,老人們已經把“暖宅”當家,經常來這里洗衣、擇菜、聊天、看電視,感受家的氛圍。
“暖宅”光有共享空間還不夠,還得為老人們解決用餐問題。于是,林水芳又請社區里的王伊人、陸琴芬夫婦擔綱創辦“暖宅味道”愛心餛飩店。就餐者在消費時,可以多購買捐出去,留給那些需要的人享用;店老板和伙計都是志愿者,不拿分文報酬,店里盈余全部用于幫助社區特殊群體老人的用餐。開業一年多來,店里不僅有各色餛飩,還開發了各色蓋澆飯,還會根據季節時令,推出愛心餃子、愛心團子和愛心粽子。為了讓純公益小店能夠長久的運營,林水芳動足了腦筋。在她的多方籌措下,愛心餛飩通過線上線下運作拓展了銷路;黃巷街道惠山社區也拋出了“橄欖枝”,小店可以為惠山社區老人免費提供愛心餛飩,還能免費在盛岸菜市場租用專柜售賣愛心餛飩……林水芳說,目前在考慮開通外賣服務。
為了讓“暖宅”成為老人們安享晚年的“家”,林水芳在繁雜瑣碎的小事間奔波著、忙碌著。“小林真的很不錯,就像家人一樣,我現在過得很開心。”“社區和小林對我很關心,有些子女沒想到的地方她都想到了,我很感激。”面對老人們的交口稱贊,林水芳說:“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一起來干好這些小事,讓更多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溫暖。”
【新聞鏈接】暖己暖人,這碗餛飩好深情
2017年8月,位于麗新路上三棉新村35號附近的“暖宅小吃店”正式對外開放。這個以餛飩為主打品種的小店引入國外“待用咖啡”概念,市民可以在這里品嘗餛飩,也可以額外再支付一碗的費用,為陌生的貧困人存儲一碗餛飩。
經營時推出以餛飩為主打的“待用模式”,這在無錫還是第一次出現。首天開業,也引來四面八方的嘗鮮者,希望一睹“暖宅味道”的運作方式。
現場 暖宅里的餛飩散發濃濃人情味
上午10點左右,麗新路社居委旁的“暖宅味道”20多平方米的店內就已坐滿了老年人。開業首日,麗新路社區7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都能免費品嘗餛飩,大家紛紛來捧場。
88歲的老黨員黃玉英說,餛飩的味道超級贊,社居委想得很周到。老人說自己是三棉廠退休的,月退休工資有4000元左右,在這里住了50多年了。看到這家新開的餛飩店,聽說還能給貧困人群送餛飩,當即捐出200元。獲悉餛飩店有公益性質,現場許多老人都捐了錢。
“暖宅味道”的墻上掛著一張工商營業執照,上面的法人代表是陸琴芬。陸琴芬今年60歲。和她同年的丈夫也趕來幫忙,在灶前當起了大廚。餛飩的湯料是骨頭熬出來的,很鮮美,兩人從早上6點多就開始忙活。據介紹,店里主打三鮮餛飩、薺菜餛飩和小餛飩。還提供訂制品種,如蝦仁餛飩、茭白餛飩、蟹粉餛飩、銀魚餛飩和蒸餛飩,過段時間還會有季節性產品——山聯菊花餛飩。15只小餛飩售價6元,10只三鮮餛飩或薺菜餛飩都售價10元,和市價差不多。有食客說,三鮮餛飩里的蝦仁很飽滿,面皮和餡料都很不錯。
“暖宅味道”準備定期開辦親子手工餛飩制作活動,讓更多家長帶著孩子參與餛飩制作以及為孤老、敬老院老人送愛心餛飩的行動。
承諾 開業首日存儲120碗“愛心餛飩”
麗新路一些居民聽說購買一碗餛飩就會捐出1元公益金,有的獨自前來,有的帶著孩子來吃愛心餛飩。一名咖啡店的女老板從湖濱路上叫了閨蜜一起來捧場,還有一位在山北工作的女士,打電話把碩放的丈夫也叫過來吃餛飩。
小店開業正值九寨溝地震,店內貼出告示:首天的營業額全部捐出用于支援震區。麗新路社居委書記林水芳介紹,當天來吃餛飩的有兩種人:一部分是免費吃餛飩的當地老年人,另一部分是付費品嘗的市民。當天的營業額為162元,還有4人共捐出400元指定給受災的九寨溝,共收到捐款562元。
當天還收到愛心人士無指定性的1200元捐款,相當于存儲了120碗愛心餛飩給貧困人群。據介紹,“暖宅味道”開業的消息前幾天就有人知道了,累計已收到2800多元“愛心餛飩”儲備金。有趣的是,有些子女還為住在這里的父母存了一筆錢,當他們的父母有需要時,就可以來吃餛飩。所有捐款人的名字和金額都由專人登記,并上墻公布。
據了解,“暖宅味道”所在的店址總計有40多平方米,包括廚房和小儲藏室,原本這里也開過小吃店,后來成了快遞點。這次房主以幾百元的月租金給大家使用,也是一份愛心。小店這次花了2萬多元重新裝修,還得到了許多愛心人士的友情贊助:無錫市書法協會主席王建源、副主席查理達為“暖宅味道”題字;江南大學教授張國軍贈言“善心雖小,彰顯大愛”;山聯村的伙伴們冒雨送來了20箱自產的“菊花伴”飲品;“雨花齋”提供了一些愛心素食。
目前“暖宅味道”只經營中午一頓,下午則作為居民們喝茶聊天的活動室。店內放置一些書報,有人累了、渴了,能來此歇腳。
模式 “待用餛飩”為貧困人群買單
與一般餛飩店不同,“暖宅味道”除了每售出一碗餛飩支付1元公益金外,還鼓勵市民為陌生人買單。即支付兩碗的餛飩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給有需要的人。
麗新路社區有戶籍居民2079戶,總人口4267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878人,老年人占總人口的44%,困難群體中以孤困老年人為主。為幫助社區多名三無孤老,陸琴芬說,愛心買單的餛飩主要提供給這些人。困難人群中的10多名老人,每天都能來吃一碗免費的餛飩。遇到急難者或流浪者,也能在店里吃到免費餛飩。將來公益金多了,還可能走進山區,為貧困孩子捐錢捐物。
林水芳說,他們將捐出的愛心餛飩稱為“歡喜頌”。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人們,可以在咖啡館提前買一兩杯“待用咖啡”,給貧困者享用。這一形式在國內也多有演變,比如全國已有不少餐廳或單位加入到“待用慈善”行列,“待用盒飯”“待用飲用水”“待用衣服”等“隨手公益”形式層出不窮。
據介紹,“暖宅”是麗新路社區的一個精準扶貧項目,通過量身打造充滿愛的“家”,定向幫助社區里的計生特扶人群,失能半失能人群,獨居空巢、有特殊困難的老人。項目通過整合志愿者、公益團隊等進行暖心真情服務,讓行動不便老人,衣物有人洗、想吃的菜有人做、健康問題被時刻關注、心里話能向人訴說。這次的“暖宅味道”則主打“吃的慈善”。
為了消除孤困老人的孤獨感和無助感,讓身體還不錯的獨居老人也參與到“暖宅味道”中,店方打算讓他們成為愛心餛飩店的兼職“伙計”,以提高他們的生活幸福感。
(無錫新傳媒網綜合無錫日報、江南晚報)
責任編輯:值班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