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聞】“摳門” 老人一年用電只花11元,卻給山區孩子4年捐了2.8萬!
在武進區雪堰鎮漕橋村,住在棚屋里的七十歲華友根可以說是遠近聞名,這位老人對自己非常摳門,每個月生活消費五十元,晚上幾乎不開燈,一年電費竟然僅需十一塊。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卻將每月一千多元的養老金省下,去幫助失學兒童和病弱鄉鄰,四年就給云南山區捐獻了兩萬八千元。
在漕橋村的一處棚屋內,記者見到了今年七十歲的老人華友根,老人的眼睛已經不太好,但是他一直珍藏著孩子們從山區寄來的明信片,時不時會拿出來看看。
華友根說:“這幾年給孩子們一共捐了兩萬八千塊錢,以前的不算。每個人寄的那個明信片,上面寫了我的名字,孩子的名字,都在上面,挺高興的。”
1969年,二十歲的華友根走入了兵營,曾經駐守內蒙邊防,駐地地區兒童們的生活、教育狀況,讓這個讀書不多、深覺知識改變命運的老人,在退伍幾十年后深深牽掛在心里。2014年,華友根從廣播里聽到了云南地震的消息,一些孩子因為父母去世或家庭貧困無法繼續讀書,老人毅然決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華友根對記者說:“人家小孩挺可憐的,咱們這邊有些人都不相信,人家孩子一個雞蛋都沒得吃,有的山區窮的不得了。我想想自己哪怕要節約點,我們都要那么做。”
誰能想,這位捐款出手大方的老人,竟然蝸居在一處由廢棄的舊木板、泡沫搭成的簡陋棚屋內,這讓初次上門的同鄉俞柏年非常驚訝。
“看到華師傅住的地方,確實有點震撼,像在這樣的地方生活,我不知道他心里最大的快樂是什么,我看看他家里的獎狀,邊區失學兒童的感謝信,其實挺不容易的。”鄰居俞柏年說道。
如今,華友根的生活來源就是那每月一千九百元的養老金,為了能盡量把錢攢下來,方便手頭有錢及時幫助別人,華友根的生活可以說是節衣縮食,平時吃的蔬菜是自己種的,門口放著撿拾回來的柴火。
華友根告訴記者:“我以前一個月就用掉五十塊錢,我以前買小魚,買三塊錢小魚都要吃幾天的,就在街上買的。有時候就買點人家的死魚,死魚便宜,買點吃吃。”
在華友根的家里,最值錢的電器就是一臺收音機,而連續幾年來,這間棚屋內一年的電費支出僅需十一元。
在華友根心里,最值得驕傲的事情,除了捐款助學山區兒童之外,就是在2014年4月28日,他向常州市紅十字會交上了自己的遺體捐獻登記表。華友根告訴記者,這其實是跟自己的一位老戰友的經歷有關,這位親密戰友就是因為尿毒癥去世。
華友根說:“只要有一個人能給他一個腎,他就能活下來。電話一打來,我就很痛心,我們的親密戰友。今后我們有的東西不用了,我們擺在那里給他們做科學研究,多好呢?”
在老華的動員下,漕橋村又有八位鄉鄰加入了遺體捐獻志愿者的隊伍,今年72歲的俞柏年也受到了老華的感染,成為了第五位自愿捐獻遺體的志愿者。
俞柏年說:“父母給的零部件,自己不能用了,其他人還能繼續用下去,這個確實是非常好的事。”
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即將迎來自己七十周歲生日,見證了新中國從成立,到如今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他覺得,即便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也不能忘記過往的艱苦歲月,而奉獻自我,也是他始終不變的初心與人生價值。
CBS節目中心記者:袁華燕 沈毅
責任編輯:值班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