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從3%到5.9%:鎮江經濟“實步上行”
7月,照例是一年中最熱的月份。除了氣溫仿佛中年男人的發際線不斷升高外,輿論場上的各種議論也像大媽云集的廣場舞,此伏彼起、熱烈非凡。
這其中,上半年經濟數據的“放榜”,尤具話題性和關注度:分析、對比、排名、炫富、唱衰……數字在這一刻蘊含的喜怒哀樂,引發的善念惡意,往往紛繁到無以復加,一如它在7月另一份榜單上的處境與表現——那份榜單是中高考成績。
自去年三季度開始,鎮江幾乎每有經濟成績單出爐,總能引發熱議。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公布后,非但紛紜眾說一如既往,個別非議還贏得前所未有的熱度。好在,經濟數據雖然不會說話,有時也如“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經濟邏輯和發展規律,從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如果一篇打著“大數據”旗號的所謂分析文章,僅以抹黑唱衰為動機,以聳人聽聞為目的,字里行間數據訛錯、邏輯乖張(事實上基本無邏輯可言);那么縱然“10萬+”,也不過是流量時代一個博人眼球的惡作劇,不值一駁甚至一哂。
鎮江經濟發展到底如何?
不論其他,僅從目前的經濟數據看,上半年鎮江的經濟表現及其呈現的發展趨勢,也完全稱得上可圈可點。對此,官方評價是:經濟運行保持結構性向好發展態勢。而相對官方的謹慎和嚴謹,“中山東路4號”認為,更樂觀與直白的判斷應是:鎮江經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性上行通道。
需要強調的是,這是去年以來,全市大興求實之風,空前強調工作務實、數據真實、振興實體經濟后,經濟發展呈現的新趨勢。
如此發展趨勢,可以一言蔽之:鎮江經濟“實步上行”!
01 經濟發展重回上行通道
說鎮江經濟步入上行通道,并冠之以“重回”,那么無疑要從經濟下行說起。
從去年初乃至更早開始,鎮江經濟與全國一樣,處在一個下行區間。這其中的共性原因,想來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總的來說,就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
當然,相對全國而言,去年鎮江經濟下行的速度和幅度,要大得多(這也成為,網上非議乃至唱衰鎮江經濟的主要原因和論據)。這種下行趨勢,至去年三季度后,逐漸到達谷底。
再到今年以來,雖然宏觀經濟依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全國及全省的經濟增速繼續放緩,但鎮江經濟經過短暫筑底后,開始重回上行通道。
口說無憑,不妨以大家喜聞樂見的GDP(地區生產總值)為例。
去年三季度,全市的GDP增速,從上年度的7.2%回落到去年一季度的4%和去年上半年的3.5%,再回落到3%。至去年年底,當年(2018年)全市實現GDP4050億元,最終確定的增長率為3.1%。
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由于上年度的GDP核減,以及統計流程中不同節點的數據差異,鬧出了鎮江GDP負增長的誤會。對此,“中山東路4號”曾經專文分析解釋過。
戳這里《4050億,鎮江GDP的誤解和求實》
時間進入2019年。一季度,鎮江全市實現GDP1152.12億元,同比增長5.5%,經濟運行企穩回升。到上半年結束,全市實現GDP2216.3億元,按可比價同比增長5.9%,經濟運行態勢進一步向好。
從2017年末到2019年上半年,鎮江的GDP增速劃過了這樣的運行軌跡:7.2%→4%→3.5%→3.0%→3.1%→5.5%→5.9%。根據這個“V”字形曲線走勢看,今年以來鎮江的GDP增速上行明顯。
如果說GDP囿于預計、初步核算以及絕對值和可比價的差別,還不那么直觀;一些先行指標和支撐性指標,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工業用電量是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硬指標,曾被經濟界當作判斷經濟增長的“克強指數”之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3%,較一季度提高3.8個百分點。
“中山東路4號”觀察發現,事實上從今年2月份開始,全市的工業用電量增速由負轉正、一路上行,與全市的經濟運行走勢十分契合。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數據的走勢,可以和GDP走勢彼此印證。
今年上半年,全市的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4.2%,較一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而去年6月份以后,全市的這一數據一直“沉在水下”,直到今年1月還是-1.5%,然后便“浮出水面”,進而不斷上行。
固定資產投資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去年以來,鎮江的固定資產深度調整、大幅回落,但從去年底開始,雖然增速一直為負數,但降幅不斷收窄。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為去年以來最低降幅,較一季度提高6.9個百分點。總體走勢已明顯上行。
綜上可見,至少就今年上半年而言,鎮江經濟發展處在上行通道已然無疑,哪怕這種上行是階段性的。
02 幾個占比看“鎮江質量”
如前文所言,今年來鎮江經濟的向好或上行,是全市大興求實之風、矢志產業強市后的向好和上行。在工作務實、數據真實、振興實體的前提下,這樣的上行發展既難能可貴,更富有質量。
進而言之,鎮江經濟正是要通過這種“實步上行”,實現高質量發展。
步伐堅實,質量提升,從上半年經濟數據中的幾個“占比”,或許能看出端倪。
鎮江的產業結構長期“偏重偏化”,通往高質量發展的不二路徑,是經濟的轉型升級。經濟如何轉型升級?這既關乎產業結構的調整,又取決于新舊動能的轉換。
今年上半年,鎮江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代表著科技創新和發展未來的高技術產業,引領產業經濟增長。上半年,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7.1%,增幅高于全部工業2.9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在全市工業中的占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這其中,航天航空、醫療儀器業同比分別增長21.8%、18.8%。同時,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27.7%,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
與之相對應的是,上半年全市制造業高耗能行業產值同比下降1.3%,低于全市平均3.6個百分點。而租賃、科技等新興服務業也保持較快發展,實現稅收分別增長12.4%和16.1%,成為稅收增長的主要支撐,占比重達到10.1%。
實施產業強市戰略,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以來制造業的表現,是鎮江經濟“實不實”的重要標尺。今年上半年,全市制造業投資占比57.6%,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83.3%,同比提高23.7個百分點。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投向先進制造業、發展實體經濟,并且不斷顯現成效,保證了鎮江經濟發展根基實、質量優、后勁足。
發展質量高不高,經濟活力也能說明問題。而民營經濟發展如何,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發展活力。
事實證明,今年上半年,鎮江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其中,民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增幅高于全部工業2.3個百分點,拉動工業增長3.6個百分點。民營工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超八成,占比達到57.1%,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
03 “如何下來”和“怎樣上去”
行文至此,可能有兩個疑問,會在大家腦海中盤旋。
一個是,2018年的鎮江經濟,為何大幅回落和深度下行?
另一個是,2019年上半年鎮江經濟的上行趨勢,能否保持下去?
這是兩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中山東路4號”按照自己的觀察和理解,不妨試著回答。
首先是增速回落問題。眾所周知,近些年全球經濟由于種種原因,都處在下行區間。中國經濟雖然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但是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下行壓力不斷加大。①鎮江經濟的增速回落,主要是宏觀經濟下行的產物。
當然也有中觀和微觀原因。
近年來,隨著新發展理念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壓實數據指標、夯實經濟基礎,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從2017年開始,由中央到地方,統計部門的統計理念、統計口徑、統計辦法都有所變化,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表述,是“統計制度規定的口徑調整、統計執法增強”。
具體到鎮江。2018年的鎮江,轉型發展進入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全市打響污染治理攻堅戰,化解城市債務等風險,解決各類歷史遺留問題,正所謂“困難比預想的多,挑戰比預想的大”。
這一年,按照中央、省委等上級要求,以及自身的“求實”訴求,②鎮江的產業經濟自做“減法”,關停一批“散亂污”企業,淘汰不少落后產能,經濟增長自然受到影響。更關鍵的是,全市經濟運行的指標數據層層壓實,實現了“過高基數有效消化”。
在口徑調整、數據壓實的背景下,簡單把不同時期的經濟數據進行對比,不僅意義不大,而且極易形成對經濟發展趨勢的“失真判斷”。
譬如財政總收入(這個數據對分析區域經濟本身并無多大意義,目前很多地區已不作統計),鎮江財政總收入(包含上繳國稅部分)2016年為671億,2017年為738億,2018年為487億。2018年的數據看似大幅下降,其實不然。原因是這一年,“財政總收入”的統計口徑發生重大變化,剔除了社保基金收入、政府基金收入、國有資本運營收入等。
其次是上行趨勢能否延續問題。對此,“中山東路4號”的判斷是肯定的。
從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看,今天的項目投資,就是明天的經濟增長點,也就是后天的經濟增速。2017年5月,鎮江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戰略以來,全市高度重視產業項目特別是先進制造業項目的招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入庫列統項目(投資規模5000萬元及以上)132個,同比增加20個。其中制造業項目106個,增加35個,占比重80.3%;新入庫億元以上項目89個、5億元以上項目14個、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同比分別增加3個、1個和3個。
今年上半年,全市178個重點產業項目已開工94個,開工率52.8%。孚能動力電池、長城汽車核心零部件、北汽麥格納、壹度半導體4個重點項目,合計完成投資50.1億元。
不斷落地的產業項目,會不斷夯實鎮江的產業強市之階,供這座城市繼續“實步上行”。
責任編輯:值班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