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辦實事,開創公路發展新篇章
“四好農村路”:路暢景美惠民生


金山網訊 眼下正是自駕出游的好時節。這段時間,鎮江市句容福道、丹陽西環線上,“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周邊做農家樂和果蔬采摘的村民更是忙得熱火朝天。不曾想到,昔日鄉間小路化身美麗農村路,成為了游客觀光休閑、邂逅美景的“網紅打卡地”。
打通一域道路
農村公路既是關乎經濟發展的“大交通”,更是關乎農民幸福生活的“大民生”。近年來,鎮江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著力補齊交通短板。今年,我市把“四好農村路”建設列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任務,切實為老百姓出行打通“最后一公里”。
“十三五”期間,我市全力推進農路提檔升級工程,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完成全市農路提檔升級投資9億元,其中,道路建設約770公里、農橋改造120座,實現村村通公路、公交全覆蓋。截至2020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6122公里(其中:縣道1300公里,鄉道2593公里,村道2229公里),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89%,農村公路密度159.14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激活一張網絡
路通百業興,道順民心暢。為服務群眾便捷出行,暢通農村路網末梢,鎮江市進一步完善公交客運場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路富農+定制式幫扶”工程,修建扶貧路32條,惠及21個鄉鎮。
丹陽市延陵鎮九里村的村民馬中友在家做農場經營。他說:“以前,我們這邊的路比較窄,路面崎嶇不平,運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更是談不上,即便是有好水果,也很難通過物流運送出去……”
近年來,鎮江市農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為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片區公交”“大循環公交”城鄉客運服務新模式的大力推廣下,鎮江全面實現與周邊縣市公交對接。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生態觀光、水果采摘等休閑農業發展優勢日益凸顯,給農村帶來新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天地。
如今九里村每個自然村都通上了5米寬的水泥路,九里村委會副主任毛玉芬說:“交通方便了,村里經濟也好了。村子里很多小年輕也不出去打工了,紛紛在家創業,道路兩邊的商鋪也開了一家又一家。”
目前,鎮江全市55個鄉鎮(含街道),508個行政村實現公交全覆蓋。繼續保持鎮村公交開通率100%、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5A級。
盤活一片資源
鎮江市深入挖掘農村公路價值,探索發展“農路+”模式,全面發揮農村地區的環境優勢、資源優勢、發展優勢,不斷推動農村公路與全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推動“美麗鄉村”輸出“美好經濟”。
位于司徒鎮的丹陽現代農業產業園,地處丹陽西部偏遠丘陵地帶,基礎設施薄弱。2013年,貫通南北9.5公里的生態大道建成后,將原來分散的苗木、休閑農業、林果等產業串聯,為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便利條件;句容結合全域旅游和新農村建設,打造丁莊葡萄小鎮、西馮水美鄉村等21處特色美麗鄉村,建成集騎行、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特色農村景觀路181公里;揚中市的美麗農村路,形成富民新模式;丹徒區的平安放心路,成為新亮點……
繪就一張美景
鎮江市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及“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品牌建設。2018年丹陽市獲評全國首批“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句容市、揚中市獲評2019年“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丹徒區創成省級達標縣。丹陽市“鏡彩農路·丹鳳朝陽”、句容市“句容福道”、揚中市“太平路·揚中行”、丹徒區“丹心通途”全部創成省級特色“品牌”,并在此基礎上,強化市縣聯動,丹陽市繼續打造東部環線,句容市構建“一環—多聯—五片—福星點點”的福道總體空間布局,揚中市凸顯“江中明珠”交融通達特點,丹徒區打造“一山兩島多點”發展格局,實現鎮江地區農路品牌全覆蓋、再提升。
“‘四好農村路’建設與發展,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百姓平安出行,是衡量我們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要學在前、干在前、走在前。”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鎮江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王寧把這句話常掛嘴邊。“我們要在學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學以致用、身體力行,開啟公路現代化新征程。”(蔣慧 渠亞楠 沈湘偉)攝影 蔣慧 渠亞楠 沈湘偉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