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鎮通輪船公司的股票
鎮江位于長江和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上,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樞紐。市民徐先生近日發來圖片,想咨詢相關背景,記者發現這是一枚十分罕見的鎮江老股票,正好是早期輪船航運業的,一起來看。
老股票印刷精美

圖1
這枚股票長34.5厘米,寬31.5厘米,基本上就是一平方尺大小。股票印制十分正規(圖1),采取了類似紙幣裝飾圖案的西洋花草框,抬頭是“鎮通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花草框四角皆有圓框,里面寫著“鎮通”的篆體字,相當精美。
股票正文右起豎行排列,“本公司遵照公司條例呈請,國民政府工商交通部注冊備案,計股本五萬圓分為五百股,每股國幣壹百圓,一次收足計國幣五萬圓。茲由方善臣繳足本公司股份計叁拾股計國幣叁仟圓,理合特給股票為執,中華民國十九年三月_日。”下面是一串人名:“董事會主席董事陸錫庚,常務董事林恩霈,常務董事陳鴻江,常務董事蕭丙康,常務董事盧世镕,經理吳宇慶”,6人名下整齊地蓋著6方姓名章。
那么,為什么說這枚股票是鎮江的?有很多理由:其一是蓋在“叁拾”和“叁仟”上面的公司大印,上面用篆文寫著“鎮江鎮通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其二是股票下方有“鎮江江南印書館代印”的楷體小字;其三是股票左上角有兩枚面值為“壹角”的“國民政府印花稅票”,黃色票面上加蓋“江蘇鎮江”,而且稅票還蓋有“鎮江鎮通公司印花圖記”的菱形紅戳;其四是股票最左邊有兩枚騎縫章,上面一枚可見“真”字,明顯是“鎮”字的半邊。由此可見,民國股票上面有很多信息,它們既是當時的一種防偽措施,又是屬于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記者注意到,在股票抬頭和左側還蓋有兩枚“注銷”印,這可能也是最后蓋上去的。總結一下,這枚股票竟蓋了13個印章,且皆有出處。
股票背后有玄機

圖2
老股票背后并非空白,有不少文字(圖2),系“摘錄本公司章程”之內容:“本公司于十九年三年六日呈請工商部核準注冊定名鎮通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鎮通公司;本公司以輪船運送貨物旅客為營業;本公司營業期限二十年,期滿經股東會議議決得繼續定期;本公司股額定為股份五萬元,分五百股每股國幣壹百元一次收足,如營業擴張得繼續增加股份五萬元,惟于增加資本得先盡舊股分認;本公司股東以本國國籍為限,不得讓售及抵押與非本國人;本公司股票為記名式,如用堂名戶名者,應將代表人姓名住址記入股東名簿并備具印鑒以資印證;此項股票如欲轉讓與他人須具讓股證書,并由讓受雙方取具第三者保證書,送由公司核準方能注冊過戶,換給股票息摺,每張均須繳納手續費;股東將股票或息摺抵押與人,公司對于抵押事件不負責任;股票息摺遇有遺失,該股東應向本公司聲明掛失并自行登報告白,自登報日起三個月無人爭論,得覓妥保經公司認可再行補給。”
從中可見,民國股票作為一種有價證券,無論是買賣抵押,還是轉讓過戶,甚至遺失再補,皆要履行一定程序,是一件慎重的事情。同時,民族工商業為了與當時的洋商競爭,在公司章程中明確規定“不得讓售及抵押與非本國人”,它屬于一種自保措施。
不過民國股票的運作很多仍局限于本地,依靠報紙傳遞信息,股民持原始股到年底分紅,如此而已。并不像現在運用現代化手段上市,其規模之大、速度之快,皆是過去無法想象的,這也是時代發展的使然。
內河的無序競爭
晚清鎮江開埠,長江航運長期被外商盤踞,官方的只有輪船招商局。辛亥革命前后,民族運輸業逐步興起。1911年,鎮江只有10余家小輪企業,經營內河航運,英、德、日商仍居于主導地位。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鎮江先后創辦小輪公司(局)60余家。除了蘇北客貨運輸需要在鎮江通過鐵路、長江、運河中轉原因外,小輪投資不大,開業便利,也是民族小輪業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到鎮江淪陷前,本埠輪船航運業迎來發展期,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惡性競爭:當時眾多輪船公司為利益打起價格戰,票價過低導致大部分公司處于收支平衡線上,只能勉力維持,這種壓力常轉換為虐待旅客、勞資糾紛的案例;同時,各輪船公司爭搶客源成為常態,當時上?!渡陥蟆穲蟮?,“各家雇用打手、爭拉搭客、沖局打架,視為常事”;為挽回損失,各公司經常超載以致事故頻發,時有客人落水溺亡、撞毀民船的報道。1929年鎮江曾發生過“奔牛輪”慘案,奔牛輪從鎮江開往姚家橋,開出不久另一家公司的輪船從后面追來。那時燒鍋爐,為加快速度,只能加大蒸汽壓力,但鍋爐不能無限加壓,奔牛輪為求速度竟將限壓閥卡死,結果船開到焦山附近鍋爐爆炸,死亡80余人……
1934年7月,鎮江縣政府見內河航運“歷年紛擾競爭,公司日多船只過剩”,故由政府派定,鎮清、鎮泰等線路以36日一輪進行班次分配,10多家公司輪流值班行駛,此局面一直維持至抗戰全面爆發。
陸氏的航運情懷
行文至此,記者其實還留了一條線索,那便是股票上的“董事會主席董事陸錫庚”,熟悉本地文史的人都知道,他便是大名鼎鼎的陸小波先生。
陸小波與航運結緣很早。瓜洲和鎮江因長江阻隔,千百年來兩岸交流靠小劃子往返。1923年瓜洲義渡在焦山段水域發生翻船事故,罹難者有80多人,由此催生了更大更安全的“普濟輪”。1924年陸氏等人創辦普濟輪渡局,始則專駛瓜洲,繼之延伸到泗源溝,順靠嘉興橋,便利瓜洲、儀征、十二圩旅客不少。1930年,陸氏等人又創立鎮通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有輪船七艘,客駁六艘。如果說前者是陸氏對航運的首次實踐,那么后者便是他看好這一行業的主動布局。
至1936年,鎮江輪船業經營內河航線的有福運、鎮通、揚子、泰昌、慎記、天泰、招商局、江泰、大達、?;?、利通、福華、大通、中國、通運、潤東16家。全港輪船總數97艘、3711噸,經營航線有鎮清(江)、鎮(高)郵、鎮邵(伯)、鎮揚(州)、鎮泰(州)諸線。這其中,鎮通輪船公司一直以穩健的行事作風,位居行業前列。它的地位可從當時政府排定的“鎮江各公司輪局鎮清鎮泰兩線每36日值班次數一覽表”中證明,“鎮通”排在輪船公司的第二位,每三十六日,鎮通輪船公司可以開行五日鎮清早班、五日鎮清晚班、五日鎮郵班、五日鎮揚班、七日半鎮泰班,只比排在首位的“福運”少……鎮江淪陷后,航業完全被日商控制,運價高至原來二三倍,其搜刮財富能力,可見一斑。普濟輪為日寇所虜,揚子、泰昌、鎮通、福運等公司輪船客駁損毀殆盡,鎮江輪船業近乎解體。抗戰勝利后,本埠輪船業會員有21家,實力大不如前,鎮通、江泰、大達合并為三公司聯營處,至新中國成立前我市尚有輪船業16家。
某種程度上,鎮通輪船公司是民國鎮江輪船航運業的一個縮影。這枚老股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回望的窗口,通過它可以回首民族資本在過往的種種掙扎和不堪——歷經外商壟斷下求生存、資本逐步擴張、無序惡性競爭、政府介入調停數個階段,呈現出我國近代內河航運業的諸多特性。輪船航運業在近代國民經濟和資本主義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篇章,或者說它是了解民國地方經濟的很好切入點。同時,輪船業又牽涉到很多社會關系,可以看作社會近代化的標志之一,以鎮通公司為起點,我們應該還會有更多發現。
(竺捷)
圖:竺捷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