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鎮江,回首盛世
江南文化是中國眾多地域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一脈,鎮江融于其中。
鎮江是歷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有史可考的古稱有:宜、朱方、丹徒、京口、潤州、南徐州等。自宋時,鎮江之名延稱至今。
作為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位于江河交匯點上的鎮江,境內寧鎮丘陵和茅山丘陵綿延起伏,山水兼具,風貌獨特。由于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相對優越,從遠古時代起這一地區就有人類活動繁衍,經濟興盛、文化發達、人才薈萃。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原始祖先即在鎮江地區活動繁衍,大量考古發現表明,鎮江很早就有了原始先民的活動。
1980 年,在丹徒高資鎮某工地附近的土堆里發現兩段古人類股骨化石及4枚石化程度很高的牛牙齒。兩段股骨化石分別長24.5厘米和8.3厘米,分屬兩個個體,呈直形、灰白色,骨脊較寬,骨壁較厚,髓腔狹小,帶有明顯的原始性狀,屬舊石器中期。經有關方面測定,長的一段距今約 20 萬年前。雖然“丹徒人”出土地點的物群不夠豐富,加之出土地點不是原生地層,缺少更多的旁證依據,卻傳達了蘇南地區可能有遠古人類活動的信息。
1993 年,在南京湯山葫蘆洞又發現兩塊古代人類顱骨、1枚牙齒化石及2000 余件古脊椎動物化石,經測定距今約有35萬年。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句容市春城鎮放牛山發現3處遠古時代的原始文化遺址,共出土23 件文化標本,其中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16件,時間距今約10萬~30萬年。這是第一處能比較準確判斷江蘇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原始文化遺存,是對“南京猿人”發現的有力支持,填補了蘇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只有古人類化石,尚缺少古人類文化遺址的空白。
鎮江地區發現舊石器文化遺存的另一地點是鎮江西南郊的蓮花洞。蓮花洞坐落在潤州區蔣喬街道檀山村白龍岡的北坡,洞口開闊,洞穴高大寬敞,周圍丘陵起伏。遠古時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豐茂,動物種群很多,適合原始人類生存居住。
夏、商、周,鎮江在《禹貢》中屬于揚州的地域范疇。生活在這里的寧鎮先民創造了先吳文化。據宜候夨簋銘文記載,鎮江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3000 多年,有文獻記載(朱方顯名)確切紀年的歷史也有2500 年。這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東南鎖鑰;大運河開鑿后又被視為漕運咽喉,這塊熱土上,豐富的地域文化迭現……
鎮江發展史上有兩個重要階段:一是六朝,一是唐宋。六朝時期隨著北方移民大量南遷,這一地區得到全面開發,經濟起飛,文化興盛。唐宋時期借助大運河血脈完成了城市的轉型,使鎮江發展成為以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著稱的全國性城市。明清時,鎮江港口十分繁榮,封建經濟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度,清康熙、乾隆南巡都在鎮江駐蹕和覽勝就充分說明這一點。
鎮江位于北半球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冷暖交替,雨量比較充沛,年平均氣溫在 15°以上,適合人類生活及農作物生長。古代鎮江先民就生活在面江臨海的丘陵臺地之上,山丘延綿,江流不絕,鎮江是名副其實的山水城市,山水資源獨特,山水文化深厚,江南獨有的韻味深藏其中。
滄海桑田,萬物變遷,悠久的歷史風情,綿延不斷的文脈,處處體現著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成為古城新生的醇厚底蘊,讓鎮江的今天更加活力四射、風采卓著……
(馬彥如 張劍)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