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的煉丹術與火藥的發明

葛洪畫像
文/圖 張大華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句容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煉丹家、醫學家、道教思想家。葛洪的祖父、父親都是三國東吳官員。吳被西晉滅亡后,他的父親到邵陵(今湖南邵陽市)任太守,葛洪幼年隨父到湖南,13歲父亡后返歸故里,16歲已熟讀經、史、子、集百部著作,成為儒學名士。年輕時從軍,在鎮壓叛亂中有功,被任命為將兵都尉、伏波將軍。以后到北方游學,遭遇“八王之亂”而在中原一帶顛沛流離。后在廣州遇到上黨太守鮑玄,并得其女鮑姑為妻。返回家鄉后,東晉王朝念其舊功,賜爵關內侯,授予主簿、咨議參軍等職,食句容之邑200戶。他在家鄉生活了20年,70歲后率子侄到廣州羅浮山煉丹,直到81歲時“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葛洪自稱:“性鈍口訥,形象丑怪”,“冠履垢被,衣或襤褸,而或不恥”,以至“邦人咸稱人為抱樸之士”,因此,自號抱樸子。
煉丹術是煉制“長生不老藥”的一種方術。在長期的煉丹實踐中,出現了許多煉丹者,在這些煉丹者中,葛洪是一位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他上承東漢魏伯陽(約100—170),下啟南朝陶弘景(456—536)和唐代的孫思邈(約581—682),為道教和煉丹術的發展做出開創性的貢獻。
葛洪在《抱樸子》中記錄了許多化學現象。有一天,葛洪搜集到一些紅褐色的朱砂,放在爐子里燒,奇怪的是,紅褐色的朱砂卻變成了銀光閃閃、能夠流動的水銀。于是他把白色的水銀與黃色的硫磺放在一起煉,燒了七天七夜,打開爐子一看,水銀、硫磺又奇妙地變成了紅褐色的朱砂。當時婦女喜歡用一種白色的鉛粉撲在臉上起美容作用,葛洪把這種鉛粉也放在爐子里煉,結果雪白的鉛粉變成了黑鉛塊。后來他用醋浸泡,放在潮濕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黑鉛塊又變成了白鉛塊。在長期的煉丹實踐中,葛洪用過幾十種物質,雖然他未能得到執著追求的仙丹妙藥,但他對物質變化規律的探索和原始化學知識的積累,為世界近代化學的發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科學的近代化學體系就是在煉丹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恩格斯稱煉丹術為化學的“原始形式”,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煉丹術是“整個化學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煉丹術對人類發展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其誘發了火藥的發明。傳統火藥最主要的成分是作為氧化劑的硝石,其次是硫和木炭成分。在煉丹中常用硝石與三黃,即硫磺、雄黃、雌黃為原料,這些原料結合在一起容易發生劇烈的燃燒和爆炸現象,由此導致了火藥的發明。據科技史專家金正耀在《道教與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201頁)和道教學者趙立綱在《歷代名道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4頁)著作中介紹,葛洪曾記錄了煉餌雄黃之方,這個秘方就是用硝石、玄胴腸(即豬大腸)、松脂與雄黃合煉,玄胴腸和松脂加熱炭化后即相當于木炭成分,雄黃含硫,這一配方是中國科技史界公認的發明火藥的開端,它與現代黑火藥配方幾乎完全相當。在煉制過程中,藥料成分比例和加熱操作程序等反應條件的掌握稍有不當,即會發生燃燒和爆炸。
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在任何一個文明國家中,最早提到火藥的明確資料都是一部名為《真元妙道要略》的道教煉丹著作。這是一部中唐以后的著作,其實早在此前400多年的晉代,葛洪就已作了實踐和記錄。到了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編成的《武經總要》里,火藥配方的主要成分已經基本定型,原料是硝石、硫磺和木炭,其中硝石和硫磺的比例為2 ∶1或3 ∶1,與現代意義上黑火藥里硝石占四分之三的配方基本接近。大約在公元8世紀中國火藥配方及配制技術傳入了阿拉伯和波斯,阿拉伯人稱硝為“中國雪”,而波斯人則稱為“中國鹽”。14世紀初,阿拉伯人又將火藥技術傳到了歐洲,推動了歐洲歷史的重大變革。
葛洪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除了在煉丹術方面做出杰出貢獻以外,他在醫學、天文、軍事兵法等方面也有許多創見,留下了大量著述。流傳下來的主要有《抱樸子》70卷,《金匱藥方》100卷,《肘后備急方》4卷,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抱樸子》。《抱樸子》是葛洪精心編撰的一部集儒學與道學、科學與文學于一體的重要著作,分《外篇》50卷、《內篇》20卷。魯迅將《抱樸子》列為中國文學的12部入門書之一。《肘后備急方》是葛洪為方便醫生急用而寫作的“口袋書”,書中關于傳染病、天花、結核病、狂犬病的記載,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珍貴的記錄,受到書中記載啟發,我國藥學家屠呦呦發明了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成為中國本土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第一人。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