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年的蓮花洞,刷新了鎮江人文史
中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和遺物最多的國家,目前已知的最早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云南的元謀人。10萬年前的蓮花洞人,則是1980年發現的“丹徒人”以外鎮江發現的較早先民。
在沒有房子的時代,原始人靠什么遮風擋雨、抵御野獸侵襲?易經上說:“上古穴居而野處”,意思是最初的先民是居住在野外的洞穴。根據考古發掘,在舊石器時代之前,人們主要利用天然洞穴來居住。比如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都在山洞內發現人們活動的遺跡。
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鎮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或許,也是江南地區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
位于鎮江南山西出入口的東南方向白龍山的北坡之上的蓮花洞,是沿三迭青龍石灰巖的裂隙溶蝕而形成的一個石洞。經過三次考古發掘,蓮花洞被確定為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古人類遺址,刷新了鎮江的人文史。
1981年5月12日至6月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丹徒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鎮江博物館聯合對蓮花洞遺址進行了試掘。出土一枚晚期智人的右下第三臼齒化石及鬣狗、棕熊、豪豬、獾豬、犀牛、水牛、梅花鹿、獼猴、兔、鼠類等18個品種的哺乳動物化石,時代初定為更新世晚期,距今約2萬-3萬年。
2001年,南京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對蓮花洞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出土600多件動物標本及幾件人工石器(5件石核和2件刮削器),經科學鑒定認為出土物距今應有10萬-30萬年,屬早期智人(古人)的舊石器時代中期。
2010年11月5日至25日,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鎮江博物館對蓮花洞及周邊地區進行地質和考古相結合的調查與發掘,又發掘骨角齒類化石標本共20余件,其屬種有豪豬、西藏黑熊、梅花鹿等。
三次發掘為研究蓮花洞的埋藏狀況提供了豐富的古人類洞穴生存信息,證明鎮江有人類活動的軌跡,可推算到距今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據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填補了蘇南地區尚缺少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的缺憾,尤其是來自洞穴的舊石器材料,迄今為止,江蘇只有蓮花洞一處。
專家們考慮到蓮花洞洞口朝北,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以及地層堆積、出土石制品和動物化石等埋藏情況推測,蓮花洞不是人類的長期居址,很可能只是古人類在此停留、狩獵、生活的一處臨時場所。
蓮花洞曾被稱為白龍洞,清朝周鎬所繪《鎮江二十四景》中有一幅“龍洞吟秋”,龍洞即指的是蓮花洞。據明代《鶴林寺別業白龍崗記》中記載:萬歷庚戌年春(1610年),有位明賢和尚曾經從洞中四五尺深處挖出過“龍骨”(動物化石),因此得名白龍洞。又因洞前一石,狀若蓮萼,天然自成,故后人又稱為蓮花洞。古人在洞前曾設廟祠供奉守護,從周鎬畫中也可以看出,這里曾有建筑。清代程兆熊寫過一首《分賦南山諸勝得蓮花洞限江韻》的詩,詩云:“不覺此山遠,清鐘聞一撞。粟林風簌簌,石澗水淙淙。古洞飄金粟,枯藤繞佛幢。何時攜杖笠,高臥此幽窗”。
蓮花洞對研究我國古人類的分布和我國更新世動物群的遷徙、演變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沉睡了10萬年的蓮花洞揭開了江南舊石器時代的神秘面紗,間接證明這一帶環境自古適合人類居住。在遠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鎮江先民借助石器與野生動物搏斗,頑強開創著自己的生活園地。(張劍 馬彥如)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