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一塊磚加一片瓦,心里都是高興的
——40年前工人影劇院重建回訪


記者 笪 偉
40年前的3月1日,老鎮江人口中位于“城外”的一家影劇院——工人影劇院破土動工了。寫下這則新聞的是當時在鎮江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二建)負責宣傳工作的宋建設,今天,記者采訪這位退休前曾任鎮江日報社攝影部主任的前輩時,他笑著說:“工人影劇院新建,當時這對鎮江人來說,也算是件不小的事。當時二建人都為能參加這項工程建設而感到自豪。”他告訴記者,當年的工人影劇院新建是鎮江市重點工程,一些尚未被派到建設現場的二建員工,甚至會在下班后主動趕到這里,哪怕是添一塊磚加一片瓦,心里都是高興的。
“今天說起來,依舊覺得渾身是力氣。”
當記者詢問宋建設老師,還有沒有當年建設工人影劇院的相關人員聯系方法時,他提供了一位黃老先生的號碼。2月27日下午,當記者輾轉找到這位黃老先生,卻被告知“我不是二建的,我當時是在工人文化宮上班。”雖然不是這篇稿件需要的采訪對象,但他仍熱心地給記者提供了一條線索:有一位經常穿著紅色上衣,坐著電動輪椅,喜歡在河濱公園看大家打撲克的老人,就是當年二建公司建設工人影劇院時負責工程的,他了解當時的建設情況。
記者道了謝,趕緊騎車趕往河濱公園,在這一帶轉悠了一個多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人群里找到了姍姍來遲的,黃老先生所說的這位老人——當年二建公司的王順林,在工人影劇院竣工前的7個月,他分管并參與了建設。雖然如今他已幾乎聽不到聲音,可看到記者放在他手里的1982年3月9日《鎮江市報》頭版的復印件,找到了工人影劇院新建的這則新聞時,王順林老人露出了笑容。

王順林老人

原載于1982年3月9日《鎮江市報》(第5號第A1要聞版) 我市新建 一座影劇院 我市設備最好、面積較大的影劇院——工人影劇院,已被列為市重點工程,于三月一日破土動工。 該工程總建筑面積為2174平方米,觀眾廳設1470個座位,并設有空調、冷氣等設施。 (宋建設)
記者在手機上打字說明來意,王順林老人沉思片刻,打開了話匣子:“我是1980年左右到的二建,當時,公司有幾百人參加建設,基本上日夜連軸干。到了工地,我也跟著一起干,一直到竣工,一天都沒有休息過。落成剪彩的時候,作為建設者,我也被邀請來到了現場,當時市領導來剪彩,影劇院門口真是海海的人,大家都在鼓掌,我也在鼓掌,特別激動。”
王順林老人告訴記者,自己今年79歲,現在的生活很悠閑,“都是托了共產黨的福。”已經好多年沒有人和他聊起當年的生產建設時光,“今天說起來,依舊覺得渾身是力氣。”
當年的文藝青年很熱衷走進影院
著名攝影家陳大經先生得知記者正在找尋這則舊聞的素材,慷慨地分享了好幾張工人影劇院落成剪彩時的照片。他告訴記者,落成剪彩當天,自己作為報社的攝影記者去采訪拍新聞照片,“原址是個小會場,記得是先把周圍拆遷后才擴大了的。市總工會牽頭,改造成了工人影劇院,這家影院在鎮江算是條件比較好的。落成啟用那天,市領導剪彩,開會的人把現場圍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很開心。剪彩儀式后,會場就用起來了,我記得是開了個全市性的大會。”

工人影劇院落成典禮

工人影劇院落成剪彩儀式

工人影劇院內景
“當年我看遍了鎮江所有的電影院,在工人影劇院看的那一場,印象特別深,到現在都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20歲出頭,在市交通系統工會從事干事工作的王萍告訴記者,當年參加全市“勞動者之歌”的演講比賽,“我和別的獲獎同志一起,在工人影劇院,參加了‘慶祝五一’演講會。”王萍記得,自己演講的內容是“安全之門”,來自鐵路系統的全國職工故事大王王長庚先生講的是乘務員優質服務旅客的故事,主題都是歌頌勞動者的光榮、快樂工作,優質服務。“當時,工人影劇院經常播放一些教育片,市總工會就會分發一點電影票給各家企業,企業會分給工人。”王萍說,工人影劇院在城外,自己和同事都覺得有點遠,那天大家約了,一起坐公交車,到中華路下車,步行走過去。路過銀山門附近時,有一家“燎原文具店”,自己還和同事進去看了看粉畫紙,準備單位做宣傳畫的時候再來這里買。
“那天,我們看的電影名字是《血,總是熱的》,是楊在葆演的。講的是改革開放初期,一家從事套染印染生產的企業如何和國外客商簽協議的事情。電影的最后,廠長對工人們有一場演講,其中一段是:‘有人說,中國的經濟體制像一架龐大的機器,有些齒輪已經銹住了,咬死了,可只要用我們的血做潤滑劑,這話已經說爛了,不時髦了,沒人要聽了,可無論如何,我們的血總是熱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電影后,我們興趣小組還寫了電影觀后感,互相交流。在那個熱血沸騰的歲月,看到企業家為了工人的命運,企業的生存,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我們也是備受激勵。”在王萍的記憶里,工人影劇院外面的樓梯是要拽著扶手走上去的,坐椅也是硬的,“說實話和現在的影院條件不好比,可當年去電影院看電影,仍然是文藝青年很熱衷的事情。”
看電影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
時間回到2022年3月1日,記者來到當年的工人影劇院舊址,這里已經改頭換面,變成了“鎮江西津大光明影城”,影城負責人史建慧向記者介紹,“鎮江西津大光明影城”總面積6000平方米,設有7個影廳,是融合獨棟、民國風情的綜合型院線影院,集老電影博物館、紀錄片影廳、少兒體驗空間、影視文化交流于一體。因建筑外觀及內部裝修富有特色,開業以來,影院已成為名動鎮江的“網紅”,是市民和游客熱衷的打卡點。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電影也成為人們平常生活娛樂的方式之一,沒事去電影院看看電影或者演出,早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記者從市委宣傳部了解到,2021年全市影院放映46.21萬場、觀影409.88萬人次、票房15568.78萬元。(左圖為建設中的工人影劇院)(圖片提供:陳大經 史建慧 笪偉)
記者短評
從文化渴求到文化自信
□ 笪 偉
2022年3月1日,是咱們《鎮江日報》復刊四十周年的大日子,同時,我的手中也有一張40年前《鎮江市報》頭版報紙的復印件。它記錄了1982年3月1日,老鎮江口中位于“城外”的一家影劇院——工人影劇院破土動工這則新聞。一張小小的報紙版面,就像一艘時光機,帶我們跨越了整整40個年頭。
一篇回訪40年前的舊聞稿件,得到近20位前輩、老師的無私幫助,回憶當年、提供線索、史實考證……特別是攝影家陳大經老師,陸續翻了幾天資料庫,傳來了好幾幅當年的珍貴歷史照片,讓40年前的情景重現,也令稿件更直觀立體。
上世紀80年代初,老百姓處于一種文化渴求狀態,電影是最吸引人的文藝形式之一。但是,在電影院中更受歡迎的,是外來的“大片”以及港臺地區的電影……
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產品,無論是產品形態,還是產業規模,都具備很大影響力和傳播力,要實現文化強國目標,電影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多年的文化建設,如今,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愈發顯現。一系列數據證明,國產電影如今已成為市場的絕對主角。電影院成為“以文化人,以藝養人,以美塑人,重在引領,貴在自覺,勝在自信”的重要載體。電影人的原創力、基礎設施的競爭力、人才的競爭力、藝術創作的引領力,還有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覆蓋力和深層次的影響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都在逐步提升。
從文化渴求到文化自信,不僅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信心。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