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民國鎮江的苗木公司
春暖花開,植樹節將至。如今的鎮江,開窗可見綠,出門便是園,這些變化正是幾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果。那么,民國時期鎮江的苗木公司是什么樣子?又有哪些特色?市民徐先生正好有些資料,一起來看。
森牲園的老廣告
清代以前,鎮江境內無專門育苗機構。農民采集少量樹種,在住宅周圍栽植。清末民初,陸續出現私人創辦的苗木公司,這其中以森牲園農林畜牧公司最有名。徐先生有兩張復印件,均為“森牲園”的老廣告。

圖1
第一張抬頭是“鎮江森牲園”(圖1),“森”字在中間,還進行了美化,以字形為外框,內里是皇冠圖案。下方是一張獲獎證書,兩側廣告語:“本公司成立以來,故受各界歡迎,于各展覽會得獲金牌多面,并蒙各高級官所獎給匾額……”再往下是“營業撮要”,即營業項目,“本公司出售:佳種湖桑、水蜜甜桃、枸橘、冬青、石楠、香櫞、金橘、碧桃、春梅,及一切行道樹、墳墓用樹、學校園庭樹、紀念樹、黃金樹、桉樹等,各種森林種苗、中外接枝果木、農作籽種,以及四時奇異花木、大麗球根、除蟲菊種苗、細種秋菊,并有農林用品、驅蟲藥劑、書籍、標本儀器。種類繁多,不及備載,印有詳細價目表函索即寄,營業部設鎮江姚一灣,森牲園農林畜牧公司謹啟。”

圖2
第二張上方是商標(圖2),由“SSY”組成,中間也是獲獎證書。兩側是花木價格,“洋槐籽每盒二角一分,苗每百株七角七分;桉樹籽每袋五角二分半;佳種湖桑每百株一元一角;黃金樹籽每袋五角二五,苗每百株一元一角”。下方還是價目,“白花除蟲菊粉小瓶六角、大瓶一元”“美麗花子一百多種”“新年用花木:春梅、碧桃、金橘、香櫞、臘梅、牡丹、迎春、平安、橘春、蘭水仙,以上租買隨便,價目面議”“山東月季:綠色一元、白色三角、黃色一元、紫色五角、大瓣白六角、牡丹紅四角、洋玫瑰三角,以上每株”。
以“大而全”聞名
這家公司的創辦人是宛仲平。1919年,宛仲平集資創辦了“森牲園”,他努力經營,頗有成效。其設營業部于姚一灣,營業種類分為林場、農場、畜牧三塊,農場又分蠶桑、園藝等,凡屬森林牲畜之類,基本上應有盡有。他購買了鎮江南郊渣澤鄉民300余畝荒田辟為苗圃,后來公司土地擴大到千余畝,培育出的苗木多次獲部省主辦的展覽會、博覽會獎。
很明顯,森牲園定位于“大而全”,可謂將“農林畜牧”一網打盡,這在當時是一種經營策略,更是十分大膽的市場嘗試。1924年《中外經濟周刊》曾報道“森牲園”,其營業范圍包括林場、農場、畜牧場等,而在農場中又分大田、園藝、蠶桑各部門,這些經營門類統一管理又分別核算,可謂是一家綜合性的農場,實在不可多得。
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不長,發展也很微弱,而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更微弱。辛亥革命前,在農產品商品化的基礎上,江蘇的農業資本主義已有一些苗頭。辛亥革命后,富農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批鹽墾公司在蘇北地區崛起,同時還出現了一些從事園藝、果樹、蠶桑、畜牧等經營的農牧墾殖企業,他們主要分布在滬寧鐵路沿線,如南京、無錫、常州、鎮江,而鎮江的代表性企業首推“森牲園”。
苗木公司的功績
除了森牲園,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鎮埠還有幾家苗木公司,也頗具規模。如位于南門外下馬崗的“利用樹藝公司”,其創立于清末,為黃某所辦,地也有千余畝之多,雖已植成叢林規模,但結實不繁盛,所以導致營業逐漸停頓。還有位于南門外江山凹的“茂達公司”,為汪某創辦,成立有十余年時間,停頓過四五次,其地有千畝,山水田各半,所得不豐,而付出甚巨,加之人工缺乏,秧苗不良,營業狀況也不能如愿。以及位于南門外育成鄉的“育成苗圃”,其為吳某所辦,成立于1920年,專事培育苗木,成苗后即分散給當地鄉民領栽,吳某認為鎮江之林木建設,其實很需要普及和推廣,他作為經理人富于農學經驗,正好利于各項業務開拓。
這類新式苗木公司的運營,從側面推動了周圍鄉村的農業生產,盡管他們發展并不平衡且頗多挫折。以鎮江為例,“雖以織造鎮江綢及縹絲著名,然在前清時,所用之絲,實賴他處販至之供給,本邑之桑樹既少,育蠶亦欠講求。自民國初年,鎮邑始有墾牧公司森牲園成立,鎮邑之旱田,始漸種桑。”繼而又有“育成苗圃”成立,“該公司對于勸導植桑,尤特用力,故各鄉漸皆種桑……”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當然,像以上這種較大規模的苗木生產,在舊中國農村只占很小比重,農民自產自銷式的小商品生產才是主流。
引領時代植樹風
那么,這些引領時代植樹風氣的苗木公司為什么會出現在鎮江?試從兩方面來分析。
先看大的時代背景。我國資本主義農業企業是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1903年清政府改革中央行政機構,設置工商部。1909年設置農工商部,并于1907年及1909年兩度頒布獎勵“實業”條例,凡投資舉辦工廠、礦山或農場的資本家,視所籌的資金數額為等差,可授予爵位獎勵。1909年清政府在南京創辦南洋勸業會(即全國農工商業博覽會),其中有不少新式農場的產品獲獎。一時風氣大開,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獨資或合資的資本主義農場。
再看本地的小環境。1929年2月,民國江蘇省政府遷鎮,3月鎮江開展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植樹造林運動,這是省會遷鎮后所作的“第一件重要建設工作”。后又在北固山中峰建造了中山紀念林塔,大理石塔座三面鐫刻孫中山先生關于植樹造林的遺訓,成為鎮江民眾引領植樹風氣的見證。同時,省會大量的建設任務和造林工作擺在面前,這無疑給苗木公司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從機構層面看,1933年3月,江蘇省林務局與省立原蠶種制造所合并為江蘇省森林蠶桑試驗場,設于鎮江。分為林業、蠶種、栽桑三個部,也就是說林業主管部門就在本地,自然可享近水樓臺之便。
省內樹苗輸出地
這類苗木公司的發展也得益于社會和市場的助推。民國以來,由于城市發展迅速,受上層階級的需要和移風易俗的導向,社會苗木需求擴大。舉凡婚喪典禮用的花束、花籃、花圈,以及布置會場租用盆花等均在業務范圍之內。至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除了發展不錯的“森牲園”外,徐鶴籌創辦的“新農園”也在鎮江嶄露頭角。其第一種苗場占地四百畝,第二苗圃在鎮江南門車站,占地約十畝,設營業部于中正路13號,每年售出樹苗約20萬株。可以說,鎮江成為了省內樹苗的重要輸出地。
一個國家或地區近代化的主要內涵是資本主義化。某種程度上,新式苗木公司的出現使近代中國農業經濟的資本主義化更前進了一步。這類苗木企業也是一種資本主義農場,其經營方針或單一或綜合,生產對象是相對糧食有較高利潤的苗木果蔬等經濟作物。這種商業性的農業企業不單是對土地和資金的有效利用,更可貴的是它在推廣農業技術上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圖3

圖4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視植樹造林,我市林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至1985年,全市林業用地面積70余萬畝,有林地約50萬畝,占到七成。徐先生還有兩件老信封,可能會勾起很多市民的回憶:一件是“丹徒縣革命委員會農林局”(圖3),寄者“鎮江市象山園藝場江濱大隊”;另一件是“江蘇省鎮江市花木公司”(圖4),電話21468,地址解放路68號……春天是充滿綠色的,讓我們一起栽種下希望,未來的日子一定生機盎然。(竺捷)
圖:竺捷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