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土墩墓見證吳越文明的繁榮

土墩墓現場圖

土墩墓現場圖
遠古時期,中國人的喪葬意識相對淡薄。夏、商之前,喪者葬于郊野,無堆無墳,不作標記。《禮記·檀弓》里記載:“古者,墓而不墳”,意思是,古人的墓與地面齊平,不封不堆。
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總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進行。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各時代、各地域呈現出迥異的喪葬習俗。土墩墓是江南地區青銅時代的一種獨有葬俗,主要分布在江、浙、滬、皖、贛和閩北,它們分布范圍大,延續時間長,在中國青銅時代考古當中占據重要地位。
《周禮》有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喪葬習俗的形成,同人們的觀念有著密切關系。以往學術界普遍認為,“土墩墓是西周時期江南地區一種特殊的埋葬方式,主要分布在蘇南、皖南和浙江、上海等長江下游一帶。這種墓有墳丘而無墓穴,利用丘陵地帶的山崗或平原上的高地,在地面上安置死者和隨葬器物,然后堆積起未經夯打的饅頭狀的土墩。每個墩內埋一墓或埋幾座甚至十幾座墓……”作為先秦時期有別于其他地區特殊葬俗的江南土墩墓一般沒有墓坑,采用平地掩埋、平地起封的特殊方式安葬。后來也發現有土坑現象,但并不普遍,主要集中在一墩一墓的土墩中。
根據考古發掘,土墩墓的隨葬器物有青銅器、原始青瓷、幾何印紋硬陶和玉器,夾沙陶多為炊器,幾何印紋硬陶多為盛器,原始青瓷多為石器。器物組合以鬲、鼎、釜、壇、罐、瓿、豆、碗為主。土墩墓的大小與其隨葬品的多少沒有直接關系,這也是其墓葬的特點之一。
江南土墩墓有一墩一墓,也有一墩多墓現象。一墩一墓即一座封土墳丘內只埋設一座墓葬,有的在墓葬四周的封土內掩埋祭祀器物。一墩多墓系在一座封土墳丘內分層次埋有多座墓葬。因土墩墓規模宏大,工種浩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土墩墓堆土掩埋、平地起封,營造程序大致如下:選擇墓地-平整土地-奠基活動-墊土形成土臺-挖筑墓坑-下葬-封土。土墩墓的葬俗豐富多樣,具有代表性的有向心布局、聚族而葬、立石祭祀、瘞埋器物、燎祭等,使用船棺以及人字形木槨等。
寧鎮地區的土墩墓開始于西周前期,盛行于西周后期和春秋時期,至戰國早期逐漸消失。專家認為,這種特殊方式安葬和吳越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土墩墓存在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上看,與吳越兩國的疆域大致相符。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吳國的版圖歸于越,公元前334年越被楚所滅,吳越全境隸屬于楚。土墩墓這種特殊的葬俗,遂被楚國豎穴土坑木槨墓所取代。
鎮江是土墩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經過鎮江及其周圍運用遙感技術進行普查,共查出土墩墓3000余座,分布范圍廣且密集。除在丹徒至大港沿江和丹陽平原地區有少量分布外,絕大多數分布在丘陵山地,呈散點狀分布,一般僅一、二十座,葬式為一墩一墓或一墩多墓,重點在茅山山脈兩麓,大墓則集中在沿江諫壁到大港一線的高崗上。
鎮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見于三千多年前的一件西周青銅器物“宜侯夨簋”,1954年6月出土于鎮江大港煙墩山土墩墓,其120余字的銘文記載了周康王封夨為宜侯并賞賜器物、土地、奴隸等重要事實。專家斷定銘文中的“宜”即在今丹徒一帶,是吳國的發源之地。宜侯夨簋是西周封建諸侯的重要物證,因其對研究吳文化的重要性而被稱為“吳國第一銅器”。
2005年,江蘇句容、金壇土墩墓葬群的發掘是考古史上土墩墓葬考古中頗具規模的一次,震動了考古界,被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報社評為“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在此次考古中共發掘土墩40座、共清理墓葬233座,在發掘中發現并確定了一個土墩配一座墓的現象和一墩多墓現象。其中,一墩多墓現象更為普遍,墓葬最多的一個土墩竟然埋藏了44座墓葬和一組祭祀器物群。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考古實踐證明,鎮江是吳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其都城“宜”就在鎮江丹徒一帶,這里分布著密集的聚落遺址和吳國王室大型土墩墓,歷年來出土眾多的青銅器,反映了這一時期吳文化青銅器的面貌特征。
土墩墓作為長江下游江南一帶特有的喪葬形式,是江南地區分布最廣、保存最好、最為典型、最具土著文化特色的周代文化遺存,代表了長江下游江南地區的文明發展進程,是吳越文明產生、發展、繁榮的重要見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土墩墓,江南地區的周代歷史與文化將變成一片迷茫和空白。
(張劍 馬彥如)
圖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