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揚長途汽車公司的那些事
交通運輸作為一地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上世紀20年代,鎮江商會發展本地交通運輸的一個大手筆,便是支持和發展鎮揚長途汽車公司。近日市民任先生發來一組圖片,正好與此有關。
這枚銀盾有懸念

圖1

圖2
先看一枚銀盾(圖1),大體為長方形,上方有弧狀突起,形似駝峰。中間線框內刻有隸書“彩煥松云”,右首刻“鎮揚長途汽車公司新屋落成志喜”,左下方刻“鎮江商會敬賀”,線框四周刻蘭草松石,寓意萬古長青。銀盾長約15厘米,寬約8厘米,背后還有兩個點焊的掛紐(圖2),明顯與銀盾材質有區別。不過,銀盾從圖片上很難分辨材質,任先生認為可能是銅,但藏家認為是銀,如果從物件包漿來看,記者比較傾向于前者。
銀盾俗稱銀牌、銀匾、盾牌,系舶來品。晚清時由國外傳入上海、寧波等沿海沿江地區,隨即流傳到全國,成為民間流行的一種高檔賀禮。它從西方貴族的族徽、軍徽演化而來,含有莊嚴、鄭重之意,其集獎杯、獎牌、錦旗、獎狀的諸多功能于一體。常見的銀盾是在盾牌中間鏨刻吉祥圖案或祝賀用語,并在兩側署上送禮者和收禮者姓名、頭銜等。由此,銀盾不僅是用來送禮、表彰、紀念的高檔賀禮,也是當時精工細作的藝術品,屬于晚清民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和遺存,具有一定人文歷史價值。
銀盾一般采用模壓、腐蝕、鏨刻、鎏金、鍍銀等工藝制作:它的主體造型及花紋圖案,多數通過機器模具事先壓制而成;而銀盾的相關內容,則根據定制客戶的要求刻寫。再來討論這枚銀盾材質,銀盾多數由銀、銅、銀鎏金、銅鍍銀等材料制作,成分復雜,因此單看圖片很難區分。且銀盾多配以紅木、花梨或其他硬雜木支架固定,用于陳設,所以此銀盾背后才有掛紐,可惜支架已不知所終。
兩張股票有先后

圖3
再看兩張股票。一張是1935年“商辦鎮揚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圖3),系上海陽明2017年春拍拍品,成交價1.38萬元。票幅不小,壹股計銀伍拾圓,右邊是介紹:“本公司就鎮江對岸六圩至揚州一段購地筑路行駛汽車載客運貨,股本原定拾伍萬圓,分為叁千股,每股銀幣伍拾圓,一期交足,于民國十二年十二月六日呈奉前交通部核準設立登記發給執照,并于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呈奉前農商部核準登記給照,填發股票后于十八年遵章呈奉前工商部暨鐵道部登記……”左下方是公司董事,盧紹劉排第一位,即盧殿虎,曾任北洋政府安徽、甘肅兩省教育廳長、淮揚道尹等職,退職后寓居揚州,致力于發展地方交通,被譽為民國“開路先鋒”。第二位是陸小波,之后是朱干臣、賈頌平、郭蘭石等人。

圖4
另一張是“鎮揚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圖4),時間是1951年12月31日。股票右邊簡介:資本總額人民幣九千萬元,股份總數4500股,每股金額人民幣2萬元,公司所在地揚州福運門外。左側是董事名單:董事長余明,常務董事阮梿仲、許少浦,陸小波排在董事的第三位。
從第一張股票看,盧殿虎排首位是有原因的:1918年11月,揚州邑紳盧殿虎等人倡議開辦瓜清長途汽車公司,1920年因直皖軍閥混戰夭折;1921年5月改為江北長途汽車公司,購置汽車8輛;后改稱鎮揚長途汽車公司,1923年1月開通揚州至六圩的客運。也就是說,在鎮揚長途汽車公司之前,揚州地方紳士已經對當地交通事業有了多年投入和經營。
鎮江商會的作用
這枚銀盾由“鎮江商會敬賀”,作為鎮揚長途汽車公司的投資方和管理方之一,鎮江商會在公司運營的諸多關鍵性節點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很多難題都是由陸小波出面協調解決的。
早在1922年,盧殿虎等人運營的長途汽車公司就因資金和建設問題陷入困頓,于是向鎮江商會會長陸小波求援。陸公考慮到這是事關繁榮地方經濟、方便旅客往來的大事,所以慨然應允。由其牽頭處理矛盾糾紛,使公司得以復蘇。
1927年,公司無力自置輪船于六圩鎮江之間運客,陸先生向協和公司商議,租小輪一艘,又通過關系取得鎮江至六圩的航行權,業務有了較大發展。后來,陸先生又從寧波調來中型輪,改裝后取名“新鎮江”,可載客500人,從此鎮江至蘇北的旅途更為順暢和安全。
1929年前后,公司要建一個包括碼頭、棧橋和渡輪在內的鎮江站。當時鎮江江邊東起中華路,西至舊海關,為航運碼頭最理想的地段,但一席難求。陸先生向魏小圃商洽,將其經營的恒大報關行所在風神廟后身的一條街,略加拓寬,并得到鄰近餐館旅社的大力支持,建站問題始獲解決。
1931年,上海鐵路局舉辦水陸聯運,公司在大站出售聯運票三聯單,并承辦行李包裹快件。后又由公司備置大型客貨車,接送鎮江西火車站到輪渡碼頭的市內短程。其時,鎮江西火車站有汽車二三十部,人力車約百部,羊角車二三十部。而聯運車搶了他們飯碗,最后還是陸先生出面平息工潮,聯運得以恢復。
1937年鎮揚淪陷,鎮揚長途汽車公司被日偽華中鐵道公司收管,資產盡入日商之手。1945年抗戰勝利后,又遭民國政府“敵偽產業處理局”大員盤剝,公司艱難掙扎,瀕臨倒閉。陸小波多方奔走,積極整頓復業,他們收回汽車22輛,恢復了揚州至六圩客運……可見在公司各個時期,以陸公為首的鎮江商會皆扮演了重要角色。
交通轉型的嘗試

圖5
解放后,鎮揚長途汽車公司1949年9月實行公私合營。任先生有張圖片是這段時期的,銅制徽章大體為圓形(圖5),直徑約4厘米,上面刻“公私合營鎮揚長途汽車公司”、“三等、生產模范”字樣,圖案為工人扛錘,背景是齒輪和五星紅旗。1956年,鎮揚長途汽車公司在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納入國營企業。
歷史上鎮揚兩地交流頻繁,鎮江是大江南北的水陸交通樞紐,成為江蘇省會之后條件進一步優化。而相對處于交通邊緣化的揚州,也在諸多因素的推動下,逐漸開始其近代交通形態的轉型。私營鎮揚長途汽車公司不但是揚州第一家,也是蘇北第一家公路汽車客運公司。它與蘇南最早的滬太、上南等汽車公司系同步籌建,可見當時揚州人感知趨勢和把握機遇的能力。
顯然,揚州人對交通條件的渴望遠甚于鎮江人,緊迫性也更強。其代表性人物是盧殿虎,他認為當時蘇北地區經濟不振的關鍵在于交通不發達,大膽提出自瓜洲至清江(今淮安市)綿延三百余里的地域,沿運河修筑公路(揚清線),并主導了建設。他在造路的同時還運營汽車公司,希望借此推動地區發展。陸小波正是認同了這一點,開始了鎮揚兩地的精誠合作,陸公的優勢更多體現在經營上,他幫助公司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棘手難題,也給鎮江百姓帶來了更多出行便利。
民國時期,揚州開始著力構建近代交通的脈絡紋理,想以此入手,改變蘇北地區文化經濟落后的狀況。某種程度上,鎮揚長途汽車公司實現了這一理想和抱負,打開了蘇北地區擺脫貧困、走向輝煌的上升通道。同時,鎮江的區位交通也迎來了又一次拓展機遇,與揚州的互動使兩地經濟均得到了長足發展。這期間的坎坷和進步,正印證了兩座城市發展近代交通的艱難與堅定。
(竺捷)
圖:竺捷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