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造園藝術的瑰寶——《園冶》

國內出版的《園冶》
文/圖 張大華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的全盛時期,明代造園藝術巨匠計成在鎮江居住十年,將自己的造園經驗進行理論化的加工和提煉,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研究和總結古典園林設計建造理論的巨著——《園冶》,標志著園林藝術這個獨立學科的誕生。
《園冶》就是園林設計和建造的意思,成書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刊刻于崇禎七年(1634年)。這是一部充滿古典文學色彩的科技著作。全書共分三卷:第一卷首列“興造論”“園說”,隨后分“相地”“立基”“屋宇”“裝拆”四篇;第二卷為“欄桿”;第三卷分“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六篇。
“興造論”與“園說”是全書之綱,闡述造園之意義。強調造園重在表現意境,指出“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為最高境界,這是對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特征的總概括。“相地”“立基”相輔而成,根據不同的山村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及江湖地等不同地形特點,進行與自然環境相統一的設計。第二卷欄桿及第三卷“屋宇”等論述園林建筑的具體內容形式要服從造園要求,不能孤立獨行。山、石是中國園林的重要內容,計成專列“掇山”“選石”,闡述自己的造園疊山理論。其中“掇山”是世人公認的精華所在,他將“掇山”又分為“園山”“廳山”“樓山”“閣山”“書房山”“池山”“內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魚缸”“峰”“巒”“洞”“澗”“曲水”“瀑布”等節,敘述其樁木理論和掇山途徑,講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計成總結自己的“選石”經驗,他依據杜綰的《云林石譜》列出16種石材,指明產地,辨別石性,供掇山造景使用。“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表現手法,計成認為“借景”是“林園之最要者”,他總結“借景”的方法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等,指出不同的“借景”方法,可使主人在不同的心境下獲取不同的感受。
《園冶》以“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為原則,以山水為自己變化的豐富內涵,力求創造“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境界,追求園林的天然之趣。這種天人一體、情趣自然的思想是《園冶》所蘊含的基本內核。只有把建筑、綠化、山石、水池等都以自然的存在為依歸進行布局和建構,才能創造體現自然、諧和、含蓄、深邃、變化的別有天地的趣味,取得一種幽靜、雅致、閑逸的情調與風格。這一思想影響深遠,成為中國園林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計成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出生在書畫藝術風氣濃厚的江蘇吳江古鎮同里。他自幼學畫,擅長山水,《園冶·自序》稱:“不佞少以繪名,性好搜奇,最喜關同、荊浩筆意,每宗之。”關同、荊浩是唐末五代開一代新風的山水畫大師,擅寫北方景物,構圖多以雄壯的巨峰為主,進而擴展山川、地勢、樹木花草,配以行旅、漁舟,點綴寺廟、山居等等,展現一種恢弘的大自然風貌,這對計成后來的造園思想有重大影響。中年以前,計成“業游”燕楚,大約40歲左右時,來到鎮江,因愛“環潤皆佳山水”,遂定居下來。有一次他看到鎮江人用奇石點綴在竹木間做假山,他說:這有什么意思呢?要做就要做得與真的一個樣。對方說,那你來做個試試!計成果然做了一座峭壁山,大家都說好,與自然的山一樣逼真。隨后他便以造園疊山而聲名鵲起,馳譽江南。從此正式改行,專門為人造園。他所建的第一座名園是常州吳玄的“東第園”,吳玄曾做過江西布政使,“東第園”造好后,吳玄十分滿意,自詡為江南之勝,唯己獨收。“東第園”使計成一舉成名。接著為儀征汪士衡造了“寤園”,為懷寧阮大鋮在南京建造了“石巢園”,為揚州鄭元勛造了“影園”。這4座園林以“影園”(遺址在現揚州荷花池公園西北)藝術成就最高,設計建造體現了計成“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造園思想,被公推為揚州第一名園。因地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間,因此董其昌將其命名為“影園”。在建造儀征“寤園”時,他總結自己建造經驗,撰寫了《園冶》一書,四年后應邀建造“影園”時,由鄭元勛出資刊刻行世。不久,明亡清興,社會動蕩,《園冶》沉寂無聞。二十世紀初,《園冶》的驚世價值被日本人發現,尊計成為造園鼻祖。瑞典造園學家奧斯瓦爾得·西潤三次來中國搜集《園冶》的有關資料,把《園冶》藝術介紹到了歐洲。我國現代造園藝術的奠基人、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植先生,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發現并把它介紹到了國內,1932年中國營造社予以印行問世,使《園冶》的藝術光芒重新閃耀在中華大地。《園冶》用駢儷文寫成,晦澀難讀,現在公開出版的,除有陳植教授注釋本外,還有蘇州科技大學張家驥全釋本,為我們學習掌握《園冶》提供了方便。
在“影園”建成、《園冶》刊刻行世以后,以“藝術傳食朱門”的計成,其行蹤就無從查考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