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清代慈善家陳嵩齡
文/陳水源
2014年8月,鎮江中山東路與第一樓街交叉口地帶施工現場挖掘出了嘉定橋遺址,備受各界關注。經鎮江文物管理部門考證確定為宋代嘉定橋,并決定將此宋代嘉定橋遺址進行掩埋保護。根據清《光緒丹徒縣志》記載:“嘉定橋始建于宋代,原稱利民橋,后改名嘉定橋,又稱鎮方橋。清代稱網兒橋,又名網巾橋。”現如今,網巾橋已經沒有蹤影,一段古河道變成了巷道,稱網巾橋巷。而被稱為鎮江清代慈善家的陳嵩齡在光緒五年(1889年)出資重修網巾橋的善舉卻鮮為人知。

光緒《丹徒縣志》記載重修鎮江嘉定橋 圖:陳水源 提供
據史料記載,鎮江宋元時期跨漕渠的橋梁共有八座,自北而南為:拖板橋、程公橋、淥水橋、千秋橋、嘉定橋、范公橋、長橋、通濟橋。嘉定橋(網巾橋),在千秋橋之南,舊址在中山東路五條街口,是鎮江城里的一座古橋,連接著古城大市與小市,始建于宋代,以其當八達之衢最為民便,故名利民橋。宋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鎮江知府錢良臣重建利民橋,將石橋改建成磚橋,并且在橋上建了一座磚亭,邦人名之曰錢公橋。錢公橋上的磚亭,不僅為古城增添了風景,又可為行人避日曝雨淋。后來,由于磚亭年久失修而倒塌。嘉定初年(1208年)復建為石橋,更名為嘉定橋,又稱鎮方橋。清康熙初年(1662年),邑耆民高拱斗出資再次重建,俗稱網兒橋,又稱網巾橋。光緒三年間(1887年),因網巾橋大多橋門石已毀壞,光緒五年(1889年)重建。民國十八年(1929年),因民國省政府遷到鎮江,修筑中山路,古關河被填平,網巾橋橋面被拆除,橋體湮沒地下。
據《丹徒縣志摭余·卷九·人物·尚義》記載:“陳嵩齡,字云亭,性豪俠,喜周急顧欲施舍之間……里有綱巾橋,木久成朽,嵩齡商之紳商,欲復石橋原狀,無有應者,乃決然自任。計費八千金有奇。又建家祠。而己之居宅弗如也。人初疑為巨富。歿后僅中人產,多有嘆其難能者,卒年六十八。”
陳嵩齡,生于咸豐元年(1851年),克諧子,行二,字云亭,晚號倦云,1899年承襲恩騎尉(清朝時期爵名,正七品,可以世襲),勅授武略踦尉(清朝時期武略騎尉屬正六品武散官),直至清朝皇帝退位,方自行終止。娶羅道甫四女,勅封安人(明清時,六品官之妻封安人),生有四子,住鎮江第一樓街。據《丹徒縣志》記載: “嘉慶八年欽奉,特旨賞給其五世孫道涵恩騎尉,世襲罔替……”清嘉慶八年(1803年),朝廷感其豐城第十七世祖陳廷梓忠節,特下圣旨褒獎撫恤,追封廷梓公后人陳道涵,世襲恩騎尉,勅授武略騎尉,其子孫依次承襲,并賜一塊綠底金字“世代恩光” 的御匾。陳嵩齡是陳道涵玄孫,便成為末代恩騎尉。
陳嵩齡的父親克諧,是第四代承襲恩騎尉,勅授武略踦尉。陳嵩齡自幼勤奮好學,性情豪爽,樂善好施,秉承父親品德,做好事、善事從不留名,并經常資助生活有困難的老年人,“懷金叩門以贈,不以告人”。光緒五年(1889年),當他發現城內第一樓街附近的網巾橋“木久成朽,橋門石圮”時,便主動聯系鎮江城內的紳士和商人,倡議籌集資金,重修網巾橋,“欲復石橋原狀”,可是無有響應者,“乃決然自任”。陳嵩齡便決定個人捐資,重修網巾橋。整個修橋工程,用銀達八千余兩,在古城一時傳為佳話。當年,陳嵩齡出巨資重修網巾橋的善舉,在旁人眼里他好像是個巨富,家里很有錢,而事實并非如此。“而己之居宅弗如也,歿后僅中人產,多有嘆其難能者。”這是對清代慈善家陳嵩齡最好的褒獎。另據《續丹徒縣志·卷十四·人物八·尚義》記載:“陳慕堂,字及之……獨以興學為念,愿以捐職金移助教育費。縣立小學校捐助千金。”光緒年間,陳嵩齡和長子陳慕堂捐資興學的善舉也一直在民間流傳。

清末鎮江知府參事陳時若為陳嵩齡作《倦云室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