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資煙墩山上的古建筑
文/楊萬龍
正月末冬春交替,我們出發乘坐公交去了高資,幾十年來奔高資走親戚,也沒時間去看看山上的蠶種場。這次見面聊天就特別注意了蠶種場。首先,詢問此山叫什么,始知此山原來叫鄭家山煙墩,而當地人都不稱呼山名,皆說高資蠶種場或侯家莊。原來山里有大、小侯家莊,人們習慣統稱侯家莊。隨著山體開挖、時代變遷,這里人早就淡忘了此山叫煙墩山。
煙墩山,明朝年間為抵御倭寇,在山頂建有烽火臺并駐有守軍,遇倭寇來犯時,白日舉煙、夜晚燃火,因為烽火臺俗稱煙墩,因此得名煙墩山。而且,煙墩山是五里一座,所以煙墩山前加上高資,這就是當時的地標。據說,鄭家山煙墩,曾經有駐軍防守那定是風水寶地一處。確實,我老表在此生活近60年,地下水就是豐沛甘甜,一直是他們生活的水源。
1926年,本地士紳冷御秋等人士創建鎮江四擺渡蠶種場和鎮江合作蠶種場,高資蠶種場的創建,追蹤根源還是鎮江四擺渡蠶種場興起,四年后才有了“鎮江高資蠶種場”。中國是世界蠶業的發祥地,中國絲綢享譽世界,蠶桑文化與中華文明交相輝映,是最具特色的中華文化之一。中國蠶桑文化歷史悠久,它萌生于數千年前以蠶紋為標志的石器時代。民國時期鎮江興起蠶桑業,不僅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更是浸潤著中國人的國民性格。蠶桑業是一桶金,英商人投資來淘金也是經營有道。于是,1929年,鎮江蠶種場創辦伊始即成績顯著,在四擺渡及鄰近區域出現了投資熱,是年即在四擺渡和高資、橋頭新建了私營均益、永泰、瑞昌、三益四個蠶種場。

高資煙墩山上的蠶種場 圖:楊萬龍 攝
鄭家山煙墩山上的高資蠶種場為東蠶場,場部在句容橋頭鎮東側,人們習慣稱呼高資西蠶場。為了解鎮江蠶桑文化內涵,我們走進鎮江高資蠶種場東蠶場舊址遺存老建筑進行尋訪。尋訪中,看到這里有制冰冷藏室、消毒房,其技術含量還是很高的。上面提到了優良地下水源,這里曾經也在山上建有水塔,臨近一口井,水塔增高后用水方便,形如現在的自來水,擰開閥門就可取水。現在山上水塔早已消失,這也是時代發展的變遷。在制冰冷藏室外現存一口井,仍然是1米可取的冬溫夏涼好水源。
當年,這里環境很好,山上水源豐沛,原是一片荒墟,1927至1929年間開墾,鄭家山煙墩有桑園170畝,蠶室樓房三幢,上蔟室及附屬室64間,辦公室在正中高地上,前面是庭院,周圍樹木花果點綴。尋訪中我們在這里仍能見到歲月留痕的采桑青磚路,中心的辦公樓保存完好,朝南挑起的陽臺可以眺望蠶桑工區全景,樓頂四面老虎窗,可以觀察遠方如崗樓值班防守等,所見之處都與鎮江四擺渡蠶種場的建筑設施大差不離。
鎮江高資蠶種場,民國18年由中英商人合資創建,距今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在民國時期最為鼎盛,遺存建筑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保留到現在。近百年的蠶室、冷藏室、儲繭室、消毒房、檢驗室、辦公室業務大樓等古建筑,如今卻面臨著無人問津,這些建筑一部分被荒廢,一部分被其他工廠租用 。但是,木制大門上斑駁脫落的油漆向我們訴說了它的滄桑歷史。當年漂亮的水泥瓦面的蠶室已經破損,青磚墻、棱形水泥瓦屋頂不難讓人回憶起曾經有過的輝煌。

英式建筑特色的辦公樓 圖:楊萬龍 攝
高資東蠶場英式建筑特色很明顯,近百年的蠶桑建筑,除辦公樓保存完好外,其他建筑都存在不同層次的損壞。遺存不但未融入保護古建筑范疇,而且無人關注。我希望有關管理層面,能夠對這批老建筑進行保護,以此為契機,加強對我市蠶桑文化遺存的維護力度。古建筑是承載文化的寶貴財富,是先輩留下的不可再生遺產,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尤為必要。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