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甫的成功在于創

□ 沈伯素
鎮江人陳光甫,1881年生于一個小商戶家,是現代著名金融家、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被譽為“中國摩根”。他的成功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給鎮江增添了光彩。他是鎮江的驕傲。
陳光甫12歲時,因家庭經商虧本,被迫隨父從鎮江到漢口的一家報關行當學徒。隨后,他利用海關工作需用英語這一條件,向有關職員學習英語有成效,被推薦到美國留學,于1909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商學學士學位。回國后,他受到當年江蘇撫臺程德全的賞識,任英文秘書;辛亥革命后,任江蘇省財政司副司長。這些經歷不足以說明他的成功,他的重要成就在于他在金融事業上創出了奇跡。他的成功在于創。
1913年,陳光甫在江蘇興業銀行任職,因不滿官方對銀行業的某些特權,憤然離職,決定辦一家不受官僚政客控制的新式私營銀行。1915年,在遠東金融商業中心上海灘,一家私立商業儲蓄銀行(社會上簡稱其為上海銀行)面世了。陳光甫以區區不足十萬元的資本金、七個雇員的實力起家,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小銀行”。當時上海各種中外公私銀行林立,舊式錢莊發展勢頭也很猛。一家小小的私營銀行,不依附官府,要想在競爭十分激烈的形勢下立足,不受政客操控談何容易。但陳光甫硬是憑著膽量和創業精神,同職員共同努力,路程走得比其他銀行都更順。
陳光甫畢竟來自素有錢莊傳統的鎮江,經他觀察發現,當年上海銀行界二十四家以鎮江派四行為領袖。但因存在派系,矛盾重重,一些其他省市的銀行甚至與鎮江派勢不兩立。他積憾于銀行界的現實,深思熟慮,在自己的銀行創辦了行刊《海光》月刊,提出并宣傳自己辦銀行的方針,喊出“顧客是衣食父母”等口號,開創了“服務社會,顧客至上”的辦企業宗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陳光甫認為,做好小事,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義無反顧地著手于小,在小字上創。當時一般錢莊對小額存款看不上眼,而上海銀行認為,多數小額存款反而比少數大存戶穩定性強,因此決不輕視小數目的儲蓄,開創了“1元開戶”和“服務上門”的辦法。一元為當時金融界所不屑。一天,一位中年人拿著一張一百元的鈔票,要求開一百個一元的賬戶。銀行熱情接待了他,不厭其煩地為他寫下了一百個戶頭。上行如此信守諾言的消息,很快傳遍了上海。這就使他的業務越做越大,到1937年,上海銀行成長為私人銀行中的大哥大,資產達1.8億元不說,僅分支機構就擁有幾十個,存款額始終占全國所有銀行總存款額的10%左右。
陳光甫敢于開創,圍繞“服務”二字推出了諸多“最早”新型儲蓄品種,如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儲蓄基金,養老儲金和嬰兒儲蓄,乃至最早使用機器記賬,最早將銀兩與銀元并用,最早經營外匯業務等。
創新精神的核心在于創大業的膽略,敢于干前人所不敢干的事。這方面,陳光甫創立中國近代旅游企業,就是很好的例證。他看到當時旅游業務皆由外國金融機構包攬,自己一次出行,還受到一家外商旅行社的戲謔,便毅然決定創辦中國人自己的旅行社,1923年8月起,他在自己的銀行設立了“旅行部”,1927年更名為“中國旅行社”。這是中國近代旅游企業化的標志。以后,他又不顧洋人反對,在各條鐵路沿線、沿海、沿江大城市設立分社,還聘人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旅游刊物《旅行》雜志,此舉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及旅游興趣。他說:“旅行社雖有虧本,但為國家挽回了不少利權,不然又多送入外國許多錢了。”
創新就必須思路開闊,有所追求。他甚至跨界創辦了文化圖書館——“海光圖書館”。“海光”一詞,暗合上海銀行與陳光甫,也與上海銀行行刊“海光”名稱一致。這個圖書館的影響很大,號稱滬上八大圖書館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圖書館又被他捐獻給了市文化局,1959年,為上海圖書館接收。
陳光甫因其創新精神和業績而名聲遠揚。他很早就受到了國民政府的賞識,命他于抗戰初年帶隊赴美談判,簽訂了“桐油借款”等兩個協議,籌募了4500萬元資金。這使他為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無數事實證明了創造力的奇特重要性。時代在發展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有先知者已經在網絡上寫出了 “今后創造力成為人的基本素養”這樣的文字。陳光甫的創新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很好借鑒。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