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謙與中國“電化教育”的誕生


圖為電化教育巡回車及江蘇省立鎮江民眾教育館。(資料圖片)
文/趙棣
“電化教育”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我國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三十年代初江蘇省教育廳為普及全民教育在鎮江成立了民眾教育館。1935年民眾教育館在其辦公場地修建了一個大會堂,并將其命名為“電化教育講映場”,這就是我國最早使用“電化教育”一詞的來歷,它的誕生與圖書館學家趙鴻謙有很大關系。
趙鴻謙,鎮江人,191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國文專業。畢業后東渡日本做短期考察,參觀日本的教學,看到日本民眾上下勵精圖治,國家經濟日益增長,產生自己報國效力的想法。1927年(民國十六年)6月26日受南京國學圖書館館長柳翼謀之聘,江蘇省教育廳委任他為南京國學圖書館主任。館中收藏善本秘籍眾多,他逐一考證校勘,日有所得,當時的北平圖書館學報為其設專欄刊載,為當時的有識之士所重視。
1931年江蘇省教育廳成立江蘇省立鎮江民眾教育館,次年10月28日委任趙鴻謙為民眾教育館館長。上任后他大刀闊斧,改革創新,在館內陳設多種生活知識、科學知識的圖片模型,用以啟迪民眾智力。張貼歷代圣哲偉人照片及事跡,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佩服之心。民眾教育館的各展覽廳中都張貼“回去想想,再來看看”等大型橫幅標語;民眾館下屬的企業工廠生產各類布匹、棉線、毛巾等日用物品。他購置紡織機械和棉紗給貧困民眾,教授他們編織之法,論計件給予相應薪酬,使貧困民眾改善生活,救助貧困民眾60余戶。在生產合作社內張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等大型橫幅標語。
1934年受國民政府教育部之命,趙鴻謙再次赴日考察教育,此時深感日本人侵略中國的野心,他們不止想要占領東北,而是要占領全中國。回國后更加堅定了他教育救國的心,開展社會教育,喚醒民眾,宣傳抗日,普及民眾教育之事莫不盡心竭力。
為了更廣泛的普及教育,1937年趙鴻謙在上海定制了我國第一輛電化教育巡回車。車內有電化教育器材、幻燈影片、放映機、播音機、各種工業、農業及生活設施圖片等。同年5月31日他親赴上海接車,沿路開駛鎮江,從此巡回教育車按期分別駛往各地。電化教育巡回車在館長趙鴻謙的領導下,置辦圖書、電影膠片,在鄉村街巷中巡回穿梭,供鄉民閱覽圖書,欣賞電影。車內備有醫療設備,為當地民眾看病治病,一車三宜,遠近民眾都稱方便。抗戰期間,趙鴻謙調任教育部督學,為視察淪陷區教育,他足跡踏遍江西、安徽、貴州、陜西、甘肅等省。雖然危機四伏,隨時可能遭遇敵人,但他不畏艱險,忘卻千里跋涉和生活艱難為民眾教育努力工作。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