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板橋
拖板橋,原址位于拖板橋巷東段(今雙井路北段東側)。元《至順鎮江志》載:“在今大軍倉前,舊名浮橋。”
鎮江古橋數以百計,即使現在運河上還存有七座,它們的橋頂皆為固定,而為何唯有拖板橋頂采取活動的方式呢?這一切都與南宋設立的國家級糧倉(轉般倉)有著密切關系。
轉般倉,系宋朝廷儲運糧米的大型倉庫。南宋伊始,宋金對峙于兩淮,鎮江成為軍事后勤基地。紹興七年(1137),“以昔之置于泗、真者置京口”,即將北宋時期設在淮南的轉般倉改置于鎮江,依舊稱轉般倉。志載,此倉“前臨潮河,后枕大江,即舊轉般倉也”。轉般倉四周環水,北面長江,南面漕渠,東面甘露港河道,西面護倉河,所有進出作業皆利用糧船上下。“諸路綱至,即令卸納”。嘉定年間,所屬糧倉增至七十四廒,可儲米百萬石,極大地提高了儲存和轉運的功能。
至于拖板橋,它位于轉般倉中軸線上大門外,架設在穿城運河上,是糧倉與外界陸路聯系的唯一通道,堪稱為轉般倉的一座門橋。橋為木結構,橋面浮搭,平日收起,有公務需要時再放開通行,故名“拖板橋”。
至元代,糧倉規模縮小,大半土地為民占用,拖板橋亦由糧倉專用橋變為公用橋梁。至順二年(1331)重建,改為石橋。明代正統(1436—1449)中侍郎周忱重建,又名鎮西橋;清康熙初,耆民高拱斗重修。民國時期橋廢,湮沒于地下。
2010年,在宋元糧倉考古中發現元代拖板橋遺跡。橋為單拱石橋,南北長35米、東西寬8-9米、橋拱跨度8.7米,因橋拱已被破壞,橋體僅存南、北兩處橋墩以及殘缺的橋拱石。橋墩底部打有成排的木樁,用以支撐橋墩三面墻體;橋墩內側用碎磚及黃土夯實。橋體南北兩側現僅存部分當時橋面,橋面斜度20°,橋面中間條石東西向平鋪,外圍條石南北向平鋪,部分橋面條石上保留有方形孔槽及車轍痕跡。
(劉建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