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炭巷的往事

右側為原一枝春的位置 圖:任德發 攝

原瑞和煙店的位置 圖:任德發 攝
文/任德發
柴炭巷是城西連通大西路和中華路的一條巷子,中間有條支巷相交,東邊通魚巷,西邊和人民街相連,全長也就近二百米。據記載,清朝時它就是鎮江著名的88條巷子之一,就是一條買賣柴火、木炭的巷子,有一條麻石鋪就的龍脊路,有著不少獨輪車的車轍深痕的巷子。南頭是西門外大街,通云臺山、小碼頭、山巷、寶塔路。北頭是運河邊,便是停靠來鎮江賣柴火、木炭木船的專用碼頭。
中國郵政史記載,清代中、晚期,柴炭巷有了全國最新行業的興起,而且發展迅速,這就是民信局。它是全國郵政的前身,清末民初,柴炭巷以民信局一條街而著稱。據稱柴炭巷在那個時候,先后開設了民信局有近十家之多。幾家的合力經營,使柴炭巷名噪江南,盡管后來有了大清郵政,但它還是堅持到了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后奉民國政府命令才撤銷停辦。省會遷鎮后,政府拆城填河,有了中華路。城外地域靠碼頭近鐵路,柴炭巷雖還以柴炭生意為主,但也得到了發展,可后來日本鬼子的炸彈使這一帶的街巷化作了瓦礫一片。
要說柴炭巷的真正發展,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后的事。柴炭生意清淡后,街上多了幾家轎班行,大轎、小轎、艷裝花轎,專供年老之人和婦女的出行,婚姻嫁娶中新娘乘坐,在市場上同黃包車拉客平分秋色。后因落伍時代而漸漸衰敗,在四十年代末逐漸消失。
柴炭巷的高光亮點,還有巷子中部西側的省城大戲院。聽老輩人說,日偽時期,當時商界人士共同推薦了一家佘姓營造廠(建筑商),重建了這一片被日本鬼子炸毀的房屋。先在此地開了一個百貨市場,租賃給各個攤販業主,經營日用雜品、五金百貨等物品。后因生意不好改成了賭場,供一些紈绔子弟和地痞賭徒搓麻將、推牌九、打撲克玩錢。由于各種原因,賭場又開不下去了,后來就采納了一些人的意見改成了戲園,東邊的太平門就開在柴炭巷的西側。開張的時候正值日寇投降,故戲園子冠名為“復興大戲園”,上演了一些文明戲。后來經過逐步完善,成了鎮江城數一數二的文化娛樂場所,柴炭巷也因此繁華熱鬧了起來。
那段時期的早晨、中午,柴炭巷也不寂寞,出現了不少飲食攤,為首的是巷子中心十字路口西北角的“一枝春”素菜館,門面不大就二扇玻璃落地門,可內里不小,樓上樓下,前進后進,中間隔著小天井,環境布置簡單素雅,加之其素菜水平極高,融寺院素齋與民間素食于一爐,早、中、晚市顧客如云,尤其是素包子聞名全市,咬下一口,內餡碧綠生青,口味咸甜相伴,麻油香味,滿口生津,齒頰留香。早晨相約至親好友,到一枝春吃早茶與到宴春是兩種不同的享受。在這兒用餐會客,既經濟實惠,又風雅體面。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飲服公司要把它做大做強,于是搬走了,到了寶塔路,后又轉到城里雙井路口。
柴炭巷大西路口的西側,是全市唯一的一家旱煙店——“瑞和煙店”。它不同于通常的香煙店,而是專門加工、銷售旱煙,自產自銷。在那個年代抽香煙的不多,煙民的形象就是用銅煙鍋子、竹煙桿、煙嘴、水煙銅壺、水煙袋等吸食旱煙。還有些用西方煙斗的煙民,也是這里的常客。店堂西面是銷售的柜臺, 后面的貨架上擺滿了各種規格的旱煙,包裝好的一個個元寶形的大包小包整齊漂亮,批零兼售。店堂東側是制煙工加工旱煙的場地,木柵欄內有不高的地板,有一排長方形洞穴,鑲著四五條長凳,制煙工跨馬坐在上面,將已處理過的煙葉,用夾板將其固定成緊密的煙葉板塊,斜放于空穴內,制煙工用專用的推刨在煙葉板塊上一層層刨削,被刨下來的煙葉絲屑就是旱煙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后,香煙逐漸普及,抽旱煙的越來越少了直至消失,瑞和煙店也改賣香煙等別的商品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大西路開始拆遷改造,柴炭巷改頭換面,舊貌變新顏,滿眼現代化的建筑,很難尋覓到舊時的痕跡,不過柴炭巷往日的故事還在流傳,舊日的形象還留在很多老鎮江人的記憶中。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