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中的“勞衛制”測驗證說起
記者 竺捷
上期說到民國的成績報告單,本期還是延續學校的主題。市民劉先生收藏了一本市第一中學的“勞衛制”測驗證,可以對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勞動和衛國”制度有所了解,一起來看。
老測驗證不多見

圖1

圖2
這本測驗證長10.5厘米,寬7.5厘米,有12頁。封面抬頭是“‘勞動和衛國’制度測驗證”(圖1),下方有“鎮江市第一中學”大印。封二為學生信息(圖2),“校名(鎮江市第一中學),姓名(詹長生),性別(男),年齡(20),測驗組別(壹)級(貳)組,發證日期(1956年5月19日)”。

圖3
前兩頁是“勞衛制”簡介:“體育運動是德、智、體、美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改善學生健康狀況,又能培養學生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同時還是學生最愛好的文化活動之一。‘勞動和衛國’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制度的基礎。其目的是向勞動人民進行全面的體育教育,培養人們成為健康的、勇敢的、樂觀的祖國保衛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圖3)封三、封底是對“勞衛制”的補充說明:“參加勞衛制測驗者,離開原地區到另一新地區后,如該地區已推行勞衛制,在同一測驗年度內可憑此證繼續參加測驗。在原地區已測驗及格的項目應予承認。堅持經常的體格鍛煉,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使自己具有一副為建設社會主義和保衛祖國的強健的體魄。”
第三頁是一張“鍛煉開始時健康檢查”表格,分為體重、身長、肺活量、胸圍、握力(左、右)、血壓、心臟等指標,下方是“健康評定”,分“醫生意見”和“學校意見”,不過此頁并沒有填寫。最后一頁是“鍛煉期滿健康檢查”表格,同樣也是上述指標。

圖4
測驗證中間幾頁是“測驗項目、測驗成績”表格(圖4),分為項目、次別、成績、裁判員蓋章、測驗日期,系測驗證的主體內容。第一項是“聽取我們的體育運動和衛生建設專題報告”,有兩次,時間分別是“56.3.10”和“56.5.18”。第二項是“徒手體操”,第三項是“爬繩”,第四項是“百公尺”,第五項是“一千五百公尺”,第六項是“跳遠”,第七項是“手榴彈”,第八項是“跳箱雙模”,第九項是“十公里行軍”,第十項是“球賽”。第一至九項皆為“通過”,全部在1956年5月完成,最后一項注明“參加鎮江市中等學校三次足球比賽”。在“裁判員蓋章”處,記者總共發現了8個人的姓名章,他們可能是當時一中的體育教師。
“勞衛制”的背景
如果沒有前面的介紹,突然提到“勞衛制”,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很難猜出這個詞啥意思,更難將它和體育運動聯系起來,而恰恰就是這個勞衛制,占據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群眾體育的重要內容。
勞衛制是“蘇聯老大哥”的創造,全名是“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就是“為勞動和保衛祖國做準備而實行的體育鍛煉標準制度”。這個制度和新中國成立之初確定的體育為生產勞動和國防服務的方針是一致的。1952年朱德副主席曾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代表大會題詞:“普及人民體育運動,為生產和國防服務”。
據查,1951年北京市體育分會和青年團市委根據當時蘇聯勞衛制的基本精神與全市學校的具體情況,并總結了重點學校試行勞衛制的經驗,制定了“體育鍛煉標準”。1951年12月全國足球比賽大會時,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請北京市體育分會向各地參觀團介紹了推行“體育鍛煉標準”制度的情況。這一年冬季,天津、上海、濟南、重慶等城市中等以上學校先后推行了“體育鍛煉標準”制度。1952年6月,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肯定了這一制度,正式把它列為貫徹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的辦法之一。
1954年5月中央體委正式公布《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暫行條例和項目標準》,隨后在全國進行廣泛宣傳,國內各地也配合中央體委的行動,出版了一些有關勞衛制的宣傳畫,在全國掀起了“勞衛制”鍛煉熱潮。但到了1960年,由于中蘇關系破裂,“勞衛制”活動也隨之停滯,1964年“勞衛制”名稱廢除。
蘇聯“勞衛制”自1931年起實行,1991年廢止,覆蓋蘇聯10至60歲的公民,它是蘇聯體育計劃和標準的基礎,曾為蘇聯體育運動發展立下汗馬功勞。進入新世紀,青少年運動水平下降、體育活動不足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各國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頒布總統令恢復蘇聯時期的“勞衛制”。
鎮江的情況如何
鎮江從1952年開始推廣“勞衛制”,1954年施行“勞衛制”預備級,1956年推行“勞衛制鍛煉標準”。先由省鎮中、一中、二中、三中、一初中(后來的四中),二初中(后來的五中)和鎮師7校試行,逐步推開。
1957年鎮江有11所中學、6667人參加“勞衛制”鍛煉,1577人達到及格標準。1958年學校中掀起了達“四紅”(勞衛制一級、二級、等級運動員、普通射手)和“雙紅”(勞衛制、等級運動員)的運動,導致有些學校弄虛作假,一夜之間就全部達到“四紅”。除了在學校開展“勞衛制”,我市還積極在職工中推行,1958年有10多家工礦企業推行“勞衛制”,至1959年有670人通過及格標準,743人達到國家等級運動員標準。
從當時勞衛制的推廣看,有一個特點十分顯著,即學校是這一制度的實驗場,也是它最先落地的地方。從實施步驟來看,先是在學校,從中學往下到小學,向上到中專、大學;再到廠礦,然后是機關和部隊,最后到農村。從時間來看,勞衛制主要分兩個階段開展:第一階段從1954年5月至1957年底,為初期;第二個階段從1958年至1959年底,為后期。初期勞衛制主要在中等以上學校和一些部隊開展,參加人數較少,影響?。汉笃趧谛l制邁出了學校大門,深入到了機關、廠礦、農村,其影響及作用比以前大得多。
但我們也看到一個明顯事實,“勞衛制”通過率不高。勞衛制的項目標準主要沿用蘇聯,很多項目與蘇聯項目完全一樣,如100公尺、1500公尺、跳遠、手榴彈等。不僅如此,具體標準上也同蘇聯的很接近。這對于體育基礎、身體素質與蘇聯人并不相同的國人來說,并不合適,后來這一標準一降再降,但仍有很多人達不到要求。到1957年底,勞衛制只在部隊和中等以上學校中開展,工廠搞的不多,農村也很難推行。

圖5

圖6
毋庸置疑,“勞衛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群眾體育的一大特色,其軍事化特征明顯,將體育鍛煉與保家衛國相結合,在特定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規定通過勞衛制的測試者可獲得證書(圖5)和證章(圖6),參加體育比賽可優先加入地區代表隊,報考體育院校可以被優先錄取,這些激勵手段極大地促進了人們鍛煉的熱情,很多年輕人甚至把獲得勞衛制證章當成人生目標……當下,全民健身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何更好地調動大家參與的積極性,這段歷史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圖:竺捷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