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海與鎮(zhèn)江
□ 沈曉昆
得知古典文學學者、名編輯林東海先生病逝,是從林先生(1937-2020·4)的新書《李白游蹤考察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4)一書上知道的。
林先生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審,他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編輯和研究工作。已出版著述有《詩法舉隅》《古詩哲理》《文林廿八宿 師友風誼》《清風吟萃》等,特別是在李白詩的研究上。先生從盛年到耄耋之年,30年間,兩度全程考察李白的游蹤。這本50多萬字的《李白游蹤考察記》,就是他兩次全程考察后于病中完成的、一部走出書齋別開生面的著作??上壬呀?jīng)在2020年4月去世,看不到他的這本李白研究的重要著作問世了。
在《李白游蹤考察記》江蘇游蹤考察中,有林先生同他研究室的宋紅一起兩次考察鎮(zhèn)江的內(nèi)容。分別是焦山與松寥山、北固山、丹陽季子廟、瓦屋山與茅山四節(jié)。
1981年10月27日上午,林先生離開揚州,到鎮(zhèn)江考察。下午到蒜山博物館查閱方志,第二天到焦山考察。李白有詩《焦山望松寥山》,詩云:“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長橋。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林東海先生重點對焦山的松寥山進行了實地觀察、文字闡述。32年后的2013年10月27日,又過潤揚大橋到象山觀察松寥山。
1981年10月28日下午考察北固山,對北固山歷史作了介紹。李白是否登過北固山,未見載籍,但他在永王水軍之中曾經(jīng)從北固山經(jīng)過。《永王東巡十一首》其六云:“丹陽北固是吳關(guān),畫出樓臺云水間。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林東海寫道:山上有許多寺宇樓亭,形成奇妙景觀,既是一道險要堅固的天然屏障,又是一軸巧奪天工的神奇畫卷,雄峙于長江之濱。有《登北固山》詩一首“潤州北固古雄關(guān),地勢崢嶸出世間。天下江山稱第一,凌云亭上看潮還。”
丹陽季子廟一節(jié),對季子廟的歷史作了介紹。談到李白對延陵季札,最為稱道的是“讓國”與“掛劍”,談到季子廟獨特的自然景觀——沸井涌泉。南朝張正見有《行經(jīng)季子廟》詩,可見沸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2013年10月17日下午,與宋紅女史從茅山下來,到丹徒高資鎮(zhèn)訪問老友聞捷的故鄉(xiāng),本可以一訪季子廟的,但因天已黑下來而未能成行。”林先生嘆道,“人們常說不如意事常八九,于此見之。”林東海先生到訪聞捷館,我是事后才知道的,錯過了與先生難得的一次見面機會,也永遠見不到林先生了,實引以為憾事。
瓦屋山與茅山一節(jié),林先生對茅山的歷史多有介紹,特別提到李白的好友王炎的墓地就在茅山,李白有三首哭吊友人的詩。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更無從尋覓了。連紀念性的墓穴也沒有人去修建。林先生特別對茅山的接待管理工作提了意見。“2013年10月17日上午,小吳驅(qū)車帶我們到茅山,采訪這座道教名山。車到茅山管理處,不讓進山。我們出示李杜游蹤的證明,不予理會,后來經(jīng)過請示,還是不許放行。和30幾年前的考察,真是天差地別,以前黨政總是安排熟悉情況的文化部門負責同志來介紹并作向?qū)?,而今這些文化景點都交給旅游部門管理,想要深入了解文物古跡的來歷,一般都茫然不知深淺,大多答不上來。” 林先生的這些意見,不值得旅游部門與員工,好好深思嗎?盡管這樣,林先生還是寫下了《茅山圣境》一詩“茅君福地起山靈,開辟仙蹤啟上清。太白游蹤曾到此,道流相繼盡菁英。”
讀林先生的這部書,也如同與林東海先生一起,沿著李白的游蹤走了一回。林先生說,“我抱著極大的興趣去進行考察,也抱著極大的興趣編寫考察記,希望讀者也能抱著同樣的興趣,隨著我們的考察經(jīng)歷,披圖神游,看一看太白游蹤在傳承中的風貌。”對于鎮(zhèn)江讀者來說,即使不讀全書、不走全程,只讀讀書中的鎮(zhèn)江部分,也能使讀者更多、更好地了解鎮(zhèn)江吧。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