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家鄉熱土,弘揚中華文化
——省市專家學者研討茅山道教專著《問道茅山三千年》


記者 笪偉 通訊員 李同
6月17日,來自南京大學、南京曉莊學院、省道教協會及我市社科聯、民宗局、宗教文化交流協會、道教協會、茅山風景區管委會及市屬高校、媒體的專家學者齊聚句容茅山腳下,研討國內首部全面系統論述茅山道教的專著《問道茅山三千年》。
與會專家學者和茅山道教界人士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全書25萬字的《問道茅山三千年》是一部研究茅山道教的力作,它既是一部關于道教文化的學術專著,又通俗易懂、便于大眾閱讀,具有思想性、學術性和應用推廣性。
孫亦平(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茅山道教是江南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江南文脈的傳承中,茅山道教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鮮明的地理特色、獨特的仙道文化而獨樹一幟。張春蕾、夏和生本著對茅山深厚的感情和對茅山道教研究的執著,撰寫了《問道茅山三千年》一書。該書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內容豐富,從九個方面對茅山道教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貢獻進行了研究。二是文字易懂,是一本普及茅山道教文化知識的大眾讀物,能對疫情之后茅山旅游事業的重新恢復起到推進作用。三是介紹了茅山道教開展的各項活動,這一點非常重要。茅山不僅有漫長的歷史,也有充滿生機、積極有為的當下現實。茅山道教的恢復重建和發展壯大是和改革開放同步的。如何從傳統道教文化中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為當代中國人提供一種日益進步的精神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茅山道教界在探索,《問道茅山三千年》對此做了充分肯定,也為傳統文化如何走向現代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于偉(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問道茅山三千年》讓我有了“三個一”的新認知,認識了一座“山”,茅山是一座集英雄與神圣于一體的山,我們更了解英雄的山,但對神圣的一面知之甚少,本書給了我們答案;了解了一個“教”,茅山道教的三千年也是社會發展的三千年,感受道教的起起落落,也感受到作者對道教發展的思考;感悟了一個“道”:所謂“千人千道”,理解“道”對我們尋求世界的發展大有裨益。“問道、尋道、行道”是本書想要表達的思想。問道尋根,茅山讓我們心靈皈依,用平靜的心態來對待社會的發展;尋道養德,茅山讓我們永存善心,在尋道的過程中涵養道德;行道存理,茅山讓我們更加智慧,到達自己的彼岸。“十四五”階段,建設現代化新鎮江,茅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老的茅山一定會有新的故事。
張俊美(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局長):《問道茅山三千年》是一部關于茅山道教文化的精品力作。鎮江宗教文化璀璨、源遠流長,茅山更有“天下道學之所宗”的美稱。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宗教文化建設和發展,成立全省首家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宗教文化出版社數字研發中心在茅山掛牌,整理挖掘茅山道教音樂等20多項宗教歷史文化資源,一批絢麗多彩的宗教文化成為我市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無疑是中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典范著作,是我國宗教中國化鎮江實踐的重大成果,對推進鎮江宗教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將以這次活動為契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新時代宗教文化建設與發展,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鎮江實踐當中取得更大的成績,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周才方(南京曉莊學院旅游與社會管理學院副教授):《問道茅山三千年》是研究茅山區域文化的又一力作。具有如下特點和亮點:視野開闊,高屋建瓴,立意深遠,宏觀上對中國歷史背景總體把握,中觀上對中國道教歷史全面梳理,微觀上對茅山道教歷史文化具體論述。總結了茅山道教過去兩千年的歷史,展望了下一千年的復興愿景,承上啟下、融通古今;構思巧妙,結構合理,頗具匠心,全書分序言和九章內容,既有縱向上的歷史脈絡概述,又有橫向上的文化內涵介紹;內容豐富,資料詳實,旁征博引,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體現出學術專著的嚴謹規范和作者的功底素養;行文流暢,文筆生動,雅俗共賞,既是學術專著,又為大眾喜聞樂見;將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文學與史學結合,兼具思想性、科學性、學術性和應用性;作者將對家鄉的赤子情懷融入書中,字里行間滲透著家國情懷。
徐朝文(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市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問道茅山三千年》是茅山道教研究的力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較強的可讀性。上善若水,一個社會的包容,本書的出版,是挖掘道教教義思想,實現道教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天長地久,一種文化的傳承,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少中國人對道教知之甚少或知之有誤,該書的出版為保存道教文化,弘揚道教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信言不美,一次潛心的叩問,該書直指道教面臨的問題,分析道教式微的原因,為道教實現社會價值,增添時代氣息,煥發生機活力指出了發展方向。千里之行,兩位作者的情懷,《問道茅山三千年》廣泛取材、深入思考,對茅山特有的文化符號進行了細致的詮釋,增強了我們對家鄉的自豪感和建設家鄉的熱情。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