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鎮江幫商人誠信的故事

被日寇燒毀的鎮江民房廢墟
□ 張崢嶸
“長袖善舞,多金善賈”,在歷史上飲譽大江南北的“鎮江幫”商賈,依靠雄厚的財力和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在近代對推動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特別是“鎮江幫”商人最重信用,商鋪撥款,僅憑口頭一言,行業中謂之“點頭算數”,從無糾紛。信譽之隆,名聞遐邇。鎮江公估局的“二七寶銀”,與上海的“九八規元”同為清末民初長江中下游各埠著名的“硬通貨”。關鍵全憑一個“信”字。現舉鎮江商人重信用的二例史料:
近代以來,鎮江絲織業非常發達,以此為龍頭,帶動了蠶桑、印染、繅絲、織造等行業。絲綢產品以“江綢”出名,其質地細軟柔滑,物美價廉而暢銷國內外。在多年的經營中,鎮江絲綢業產生了陶聚茂、陳恒順、毛鳳記、蔡協記四大家,他們兼營工商,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壟斷鎮江的絲織生產。其中為首的陶譜華,創立陶聚茂譜記綢號于城南謝家巷內,其第三子陶怡,字又怡,從小隨父習商,以信守商規、重視承諾而著名,為絲織同業所敬重。1853年,太平天國軍攻陷鎮江,為了逃避兵災,陶又怡率家人由辛豐、丹陽轉徙江北安平之仇家村避難。1862年,陶又怡積勞成疾,日漸沉重,而他的二位兄弟厚培、怡心恰巧遠出未歸,臨終時又怡召來兩弟婦諄諄告誡:“往年有溧陽人王性明,賣絲銀800兩存我號,有書券(憑證)給他。將來王性明來兌,一定要如數償還,商業以“信”字為本,切莫損害了陶家招牌。”過了兩年,果然有一中年婦女,攜子來店造訪,并訴告:“我是溧陽王石氏,夫王性明已死二年,遺囑有售絲銀400兩存于貴號陶又怡處,原券毀于兵火。亡夫囑咐:陶又怡是長者,汝往哀求,他必哀憐孤寡,如數償還所存銀兩。”該婦女說著說著,悲從心來,聲淚俱下。厚培、怡心因她所言銀數不符,恐有差誤,尋訪熟知他家概況的某一伙計,并請來當面求證,得知王石氏確是王性明之妻。厚培、怡心即以白銀800兩償付。王石氏和幼子跪拜二人,千恩萬謝攜銀而去。在沒有借貸憑證,且二位當事人都去世的情況下,陶聚茂譜記綢號能夠信守為商根本,誠信為上,實難能可貴。此“信義”佳話一時傳為美談。
鎮江回民人口眾多,約占鎮江總人口的3%左右,這個比例居江蘇全省之冠。他們向以善于經商聞名。銅錫器皿業是回民中具有代表性的行業,上世紀20年代同時存在的銅錫店有涌興裕、源康、永茂恒、涌泰昌、源康西等五家,其中實力最雄厚的為涌興裕。鎮江涌興裕由楊白山、楊星齋昆仲二人創辦,辛亥革命后由白山之子楊光宇執事。楊光宇為鎮江地方上的知名人物,曾先后任過鎮江商會常委、商團團副、同業公會主任委員、清真寺寺董等職,且素以“誠信”享譽鎮江商界。涌興裕開設于清光緒年間,最早名叫華涌興,開設于西越城內,后遷往大西路繁華地段山巷東面,這里門面大,間數多,很有發展前途,就是資金不足,于是楊家和合作伙伴金家又加入股金,改字號為涌興裕。涌興裕業務以批發為主,不僅蘇北各城鎮均有往來,長江流域各商埠也有業務交接,尤其與九江涌興裕來往更加頻繁,兩地涌興裕雖各負盈虧,但是有連帶關系,凡是九江不能生產的銅錫器皿,均向鎮江采購。九江當地沒有銅爐坊,收下的雜銅全部運來鎮江加工,僅九江一處進出業務累計約占鎮江涌興裕全年營業額的40%左右,所以雙方合作非常緊密,后九江涌興裕成了鎮江涌興裕的分店。
上世紀20年代初,鎮江清真寺阿訇談季禎等三人創立“鎮江回教敬恤會”,按《古蘭經》規定征集五功之一的“天課”,以施濟貧困。所積資金悉存涌興裕號內,按月息八厘取利,1937年已積累銀元上萬。鎮江淪陷時,日軍燒殺搶掠,該號全部財產毀于戰火,所存資金蕩然無存。當時店主楊光宇已病臥于滬上,經濟十分拮據,為了償還回教敬恤會的資金,楊與九江涌興裕分號經理金浩如,決定雖毀家亦不墮信用,毅然決然把位于九江大中路三層鋼筋水泥結構的577平方米的門市房賣掉,償還敬恤金。最后楊本人雖貧病而死,但傾家蕩產,堅守“信義”的高尚品格卻長久地在鎮江商界流傳。
現代商人的價值觀念和經營意識比起古人盡管有著許多的差別,但無論古人、今人,中國人、外國人,大凡成功的商人在商業道德上所遵循的原則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把誠信看作是經商成功的第一要素。誠信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德,也是今人堅持的原則,更是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基石。
百載商埠鎮江,注重商德,重視商業和諧,生意場上有許許多多感人的誠信故事,可惜由于種種的原因,長期以來這些故事逐漸湮滅。在倡導完善法治誠信的今天,發掘這些“過去的事情”,是有啟迪意義的。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