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孫氏三代經營江東

嘉禾六年銘銅弩機

嘉禾六年銘銅弩機銘文
張劍 馬彥如
自古江東之地多才俊。江東是中國古代地理概念,意指大江以東的江南地區,大致范圍為今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等沿江東部地區。三國兩晉開始,江東以文化繁榮、經濟富庶著稱,至唐以后才逐漸被江南的概念取代。
東漢后期,統治階級腐朽沒落,宮內外戚、宦官爭權奪利,朝廷貪官橫行,橫征暴斂,民生凋敝,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宗教形式組織的大規模的起義之一。黃巾起義雖未直接推翻東漢統治,但瓦解了東漢的腐朽政權。
公元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旁落,東漢政府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黃巾起義后,東漢帝國名存實亡,出現了豪強割據的混亂局面。江東地區的孫氏家族于此時嶄露頭角,由孫策開創的江東根據地奠定了其后三國時代東吳政權的基礎。
孫策祖父孫鐘是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相傳為春秋軍事家孫武的后代。據舊志所載,孫鐘于東漢末攜母逃荒移居曲阿,隱于曲阿縣城西的白鶴山中種瓜為生?!豆饩w丹陽縣志·補遺》稱:“縣西十五里白鶴山,山有三仙廟,廟前有井,相傳為孫鐘灌瓜井。”這一傳說在元代就已出現,元《至順鎮江志·神廟》中記:“白鶴三仙廟,在縣西十里鐘離村。土人相傳,孫鐘設瓜之地,此廟最古”,表明三仙廟在元中期前就已存在很長時間。
孫吳政權的建設,始于孫堅。孫策父孫堅,字文臺,容貌奇異,以勇敢聞名鄉里,少為縣吏,后為吳郡司馬。吳郡治所在原會稽郡的治所吳縣,今蘇州地區,可見青年的孫堅已在吳地任職和生活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孫堅被征召入軍,他帶領兒子孫策渡江跟隨中郎將朱儁南征北戰。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孫堅在襄陽峴山與劉表部將黃祖作戰時,遇伏中箭身亡,時年38歲。孫堅一生雖未有要建孫吳霸業的想法和行動,但他的勇武英名及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部眾為后來孫策經營江東創造了有利條件。
孫堅生有五子,依次為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和孫朗。孫策,字伯符,作為孫堅的兒子,他稱得上是一個年經帥氣多金的富二代,且英勇善戰,有“小霸王”的美譽。孫堅意外死亡時,孫策年僅18歲,他投靠當時已割據淮南的袁術,從零開始組建自己的團隊。當時群雄混戰中原,注意力不在江南,孫策就這樣抓住了發展的機遇。短短幾年之內,就殺豪紳,滅官僚,建立起了連曹操都忌憚三分的龐大勢力。建安五年(200年)春,孫策在丹徒西山(今汝山)狩獵時,突遇被孫策絞殺的原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伏擊,被箭射中面部,創重而亡,年僅26歲。他與孫堅同樣英年早逝、壯志難酬,被孫權追封為長沙桓王。
孫權,字仲謀,孫堅次子。史書記載他“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孫策經營江東時,他隨從征討,年紀雖小卻有計謀,孫策自以為這方面不及他。孫策在病榻上囑托張昭等大臣盡心輔佐他,以成就東吳霸業,此時的孫權才19歲。
為鞏固江東政權,孫權尊賢納士,安定人心。在穩定內部關系后,他一面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暫時屈聽于曹操,避免摩擦;一面鎮撫山越,鞏固后方統治。同時剪除異己,平定叛亂。建安六年(201年),廬江太守李術叛變,孫權親自帶兵征討,占領廬江,處死李術,并將李術舊部及部曲 30000 人遷徙到江南。江東政權穩定后,孫權積極向西拓展,三次西征,攻占江夏,殺死黃祖,既報了父仇,又擴大了地盤,并俘獲男女數萬口東歸。
孫氏家業經孫權之手進一步興旺發達,東吳政權控制的范圍由過去孫策時的6郡之地擴展到赤壁大戰前的7郡之地。
對于逐鹿天下的江東孫氏家族而言,鎮江是他們的大本營。1965年5月江蘇丹徒后小辛村出土的東吳嘉禾六年銘銅弩機等,可為名證。該弩機望山高大,長方形廓,梯形懸刀。懸刀一側刻“嘉禾六年十月匠陳太臂□生□,直一萬,司馬王隋平”字樣。嘉禾六年為公元237年。三國時期的銘文弩機出土很少,此弩機是研究東吳兵器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作為三國東吳根據地之一,孫氏家族墓多在鎮江。北宋曾彥和在《潤州類集》中稱“孫氏陵在城中”。清嘉慶《丹徒縣志》也稱:“長沙桓王孫策墓,舊志在(鎮江)城南”。又說:“孫氏諸陵,堅曰高陵,在曲阿。權曰蔣陵,在中(鐘)山。惟策在丹徒,追崇未及,故不稱陵。”所謂追崇未及是指追尊為王而未尊帝。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