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老山巷的記憶

布業公所文保碑

如今的山巷廣場 圖:任德發 攝
文/任德發
山巷在古城的西部,就是連接大西路和寶蓋路的一條巷子。全長在三百米左右,北對寶安新街通中華路,南連山巷底,穿滬寧鐵路翻風車山,通近郊各村鎮。山巷在當初因和西門外大街(如今的大西路)運河水道(如今的中華路)縱橫交叉,形成了鎮江城西地區繁華熱鬧的中心區域之一。
當年,省政府的遷鎮,大西路的拓寬改造,中華路的填河開路,滬寧線的通車……這些因素都讓山巷在城西的交通、商貿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同時,它又是城西南近郊農副產品的集散地之一,其東南端的曹家坡曾是蔬菜、柴草批發零售的轉運地。加之往日城西地區人口密集,房舍參差,千萬人家,山巷當日的繁華是公認的。但這“山巷”為何叫“山巷”?還真說不清,明明無山可言,充其量就是從寶蓋路進巷子有個不大的坡度,可它偏偏就是叫山巷。說起來自己在山巷生活了大半輩子了,仍不明此理,真有點慚愧。
和山巷相連的巷子有很多條,東面有“行宮巷”,巷子里有鎮江民間“都天會”中“都天大帝”的行宮,從前每年一度鎮江人的狂歡節日“都天會”巡游全市,都要在這兒休息,奉香敬茶。有“書場巷”,傳說過去曾有段時期,這兒是鎮江城聽揚州評話的“書場”最多的地方。“留余巷”則是兩邊產權業主修屋時,互相恭讓留出的一條通道巷子,流傳后世,一時間成為佳話。“大巷”是通往清真寺街的最近通道,“西大寺”那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蘇南地區最大的清真寺,每年逢伊斯蘭教節日,這里都是堵街塞巷。
西邊有“布業公所巷” 進巷子十多米,即是“布業公所”,它曾是全市紡織業、布業商人的集結中心,公會所在。對門即是文保單位,革命先輩嵇直的故居。巷子西首有“火星廟”,至今尚有“古戲臺”?;鹦菑R旁有“節孝祠”,現今墻壁上還存有眾多奉旨表彰的鎮江城賢孝子、貞節婦的石刻碑文。“龍王巷”,周邊還有“大、小龍王巷”,曾有過關于龍王爺的傳說。篾籃巷、皮坊巷、大夫橋這些都帶有專業色彩,也都是山巷向西連接萬家家、民國春街、小街等處的重要通道。
記憶中,“山巷”街道都是由清一色、一米多長的長條麻石鋪就,橫的在中間,直的在兩邊,恰如平放的梯子,如蛇腹圖形,稱之為“龍脊路”,直條石上因長年走獨輪車,很多都留有不少深深淺淺的車轍。街巷兩邊大都是一扇扇木板門的門面房,墻上、門上或門楣上都涂有或懸掛各種招牌、字號。米店、面店、煤炭店、理發店、炒貨店、香燭店,店店相連;豬肉鋪、牛肉鋪、裁縫鋪、糕點鋪、煙酒糖果鋪、南北雜貨鋪、燒餅饅頭包子鋪,鋪鋪相接。更有那大餅油條攤、鞋子修理攤、瓜果蔬菜攤;醬菜作坊、豆腐作坊、造酒作坊;牙醫、診所、老虎灶……一應俱全,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買全。
忘不了巷子南端那家燒餅油條火面店,曾是我中學時代出門上學的第一站,它斜對面的理發店,則是我每月都要光顧的地方。忘不了篾籃巷口茶食店里的蛤蟆酥、大巷口對過的談氏大餅、醬園小菜,皮坊巷口的高莊饅頭。還記得那肉店里的胖老板、香燭店內那愛打扮的老板娘、紙扎店內彎腰駝背的老頭、米店內的小伙計,還有茶水爐子老虎灶前,陣陣熱氣籠罩下等開水的人群……街面上各種熱鬧的場景,各色人等的奔波吆喝,為生活而忙碌的姿勢,至今還時時浮現腦海。
上世紀五十年代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巷子里的店面攤點少得多了,增加了不少企業單位;機面廠、服裝廠、牛奶廠、日用化工廠,糧食、煤炭、蔬菜、豬肉、水產供應點……每天早市采購時間和上下班高峰時段,依舊是繁忙一片。巷子內人們摩肩接踵,擁擠不堪,曾記得那時候我們年輕人打賭,誰要能在那個時間段,騎著自行車貫穿山巷不下車,那他就是眾人佩服的高手,因為騎車貫穿山巷實在太難了,常常是要數次被逼下車推行。
隨著市區商貿中心逐漸東移,山巷的繁華不再,臨街的門面房先后都變成了住家。新世紀初,山巷變成了馬路,開辟了市民休息廣場,馬路旁高樓林立。而往日的情景,只印刻在老一輩鎮江人的心中。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