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祥新作《茅以升評傳》出版


記者 笪偉
日前,在鎮江本土作家寫作心得分享會上,市作家協會主席、市政協文化文史委原主任蔡永祥帶來了新作《茅以升評傳》,并與大家分享了創作心得。
《茅以升評傳》的現實意義何在
“我們談文學,討論一部作品的好與不足,通常是以有難度的寫作為標尺。我寫《茅以升評傳》這部書的過程,算是一種修煉,一次別樣的挑戰,姑且稱之為一次有難度的寫作。”蔡永祥說。
“《茅以升評傳》的寫作難度之一,就是工程專業術語多。在作品中,如何將這些術語運用文學的語言呈現出來,還要說到點子上,如何把枯燥無味、平面化的技術詞匯轉化成文學的表達,需要去重新建構,這是將兩個不同門類的事物進行整合轉型,確實有些難度。
其次是茅以升的青少年時代,距今時間較長,有些人和事,漫漶不清,如何厘清歷史真相,還原當時的情景,也需要做許多功課。
還有就是紀念、寫作茅以升的作品比較多,但大多數都比較單薄,有的大話套話比較多,文本的秩序混亂。各人的寫作經驗不同,如何在這些已有的作品中取舍、剪裁,從而得到我所需要的東西,我需要用一個新的秩序來寫,還要尊重前人的創作,這并不是件易事。
事物的真相,其實就隱藏在那個你說不出來、表達困難的地方,你把那個表達困難、說不出來的地方說出來了,那你在這個人世間的道行、眼界和本事就長了一層。
作為一部評傳,如何在這部作品中,力求做到‘辭達’?這就需要把他者的文章都讀懂、讀透,從而提煉出有價值的經典事例、有價值的靈魂標題,而不是簡單拼湊、簡捷拼裝,同時又不能面面俱到,瑣碎不堪。這就需要有高的站位,需要厘清邏輯順序,還需要在形式上注意美學形態,從而在主題上開掘思想深度,站在傳主所處的時代,宏觀地把握傳主的思想、行為、情感,以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和一個個生動的細節來展現他的一生。”
那么,《茅以升評傳》的現實意義何在?
蔡永祥感慨地說,茅以升忠誠愛國的情懷,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這部作品在呈現茅以升愛國主義情懷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目的就是要用愛國主義來激勵一代代中國人前赴后繼,艱苦奮斗,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茅以升對中國橋梁事業的貢獻,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作品中,對茅以升的大膽創新和克服困難的故事,有許多展現,就是用茅以升敢為人先的科技創新精神和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的奮斗精神,來激勵人們不斷前行。
一座橋,就是大地上最美的山水景觀。茅以升對中國教育和科普事業的貢獻,如同一幅道法自然的山水畫,影響深遠。在教學方法上,他把中國古代的“教學相長”和西方教學思想的精華有機結合,靈活運用,深得學生好評。他積極倡導科普教育,把科普看作中國通向現代化的橋梁,主張科研和科普相應發展。他特別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不辭辛苦,嘔心瀝血,引導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獻身于祖國的科學事業。青少年是中國的未來,所以,茅以升的貢獻,影響深遠。
橋是路,是渡,渡我們從此岸到彼岸。茅以升本人就是一座永恒的“橋”,這橋聯結著對家鄉的深情厚誼,對鎮江來說,尤為珍貴。
茅以升一生盡管只有五次回到故鄉,但他以自己是鎮江人為榮,一口鄉音,終生不改。家鄉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找到他,他都會一口應允。鎮江人民也一直以茅以升為榮,他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紀念這位杰出的橋梁專家。在茅以升逝世后就設立了“茅以升家鄉土木工程獎”和“茅以升家鄉教育獎”,這兩個獎項截至2020年11月28日已交替評選了28屆。
立體豐富地展示一代學界泰斗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振羽評價:茅以升是著名的橋梁專家,是影響巨大經歷豐富的大科學家。作家蔡永祥人在鎮江,有天時地利之便來了解、觀察、思考茅以升這位出生于鎮江丹徒的一代人杰,更以多年的人生體驗、深刻的生活洞察、體貼的人性理解走近茅以升的科學生涯、建橋實踐、情感生活、家族往事。
明代有茅坤、茅元儀祖孫,彪炳史冊,是因為精心文墨,分別以《唐宋八大家文鈔》《武備志》而享譽士林。茅以升也被毛澤東稱作“不僅是科學家,還是個文學家”,他的《中國橋梁史》《中國的古橋與新橋》,都是精彩好讀而非正襟危坐的生硬文字。據說,茅以升先生能夠背誦《京都賦》。丹徒以茅以升為代表的茅氏家族,多學工科,成績斐然,門第鼎盛,令人炫目。茅以升侄子茅于軾迄今仍舊活躍,頗具影響。蔡永祥先生解剖這一家族的文脈傳承家風不輟,濃墨重彩地展示茅以升在設計建造、炸毀、修復錢塘江大橋的曲曲折折,熱情謳歌危難歲月一代科學家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報國情懷,更有茅以升參與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人民大會堂的傾心付出和卓越貢獻。
蔡永祥也理解體貼地道及茅以升在特殊年代的感情生活,他在發妻戴傳蕙與外室權桂云之間的糾葛彷徨、痛苦焦灼以及因此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掙扎、心底波瀾,從而活生生立體豐富地展示出一代學界泰斗的斑斕人生生活多面。
用永恒的語言文字書寫
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錢俊梅說,每個作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主張不同,成文的內容各異,漏筆在所難免。一步不慎就容易落入窠臼中,或者會同質化。寫評傳要貼著現實中的人物行走,句句需要切中要害。這有很大的難度,也有挑戰性,寫作者就是這樣在難度中開筆的。同時,這本書又是作者在膝關節受外傷后寫的。那段時間,他每天坐在床上,弓腰曲背坐著,一張巴掌大點的小桌子上,飯碗撤掉后擺上筆記本,床上鋪著書,開始了一本書的遠征,靠一大堆的資料來還原茅以升的一生。
蔡永祥出生在大運河畔的蔡家灣,茅以升出生在市區一個叫草巷的地方。茅以升在最后的彌留之際,和小女兒鬧著要回鎮江,鎮江是他的血脈之地,這種東西是一種刻在一個人血脈里的東西。橋梁專家茅以升和作家蔡永祥的故鄉在江南鎮江,他們都是背負著父母的希望離開故鄉的人。
如果這個世界有某些事件能讓你淚流滿面,內心世界必定有敢于面對現實的東西存在。曾經的草巷和蔡家灣都是寂寂無聞的地方,一縷縷炊煙像無聲的語言,飄向游子的耳邊,遠在他鄉的游子回到了故鄉。茅以升從走出故鄉到回到故鄉,并成為故鄉的一個文化符號,他有限的生命像一只美麗的蝴蝶,這只蝴蝶是橋梁的蝴蝶,也是成就這一方熱土的文學蝴蝶。許多現實中的真相,為我們在混沌的語言中尋找亮點,并通過不同的亮點擁抱這亮光,語言則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評傳的語言便是如此,有別于通俗意義上的文學語言,更加嚴謹、莊重,與人物的內心世界渾然一體。用永恒的語言文字書寫這片永恒的土地,親切而憂傷,都會給人以活力。
需要大力宣傳從家鄉走出去的鄉賢
“當下的鎮江,需要大力宣傳從家鄉走出去的鄉賢,用他們的精神來引領,用他們的事跡來激勵。《茅以升評傳》以文學的方式,全面細致地刻畫了茅以升光輝燦爛的一生,深入解讀和詮釋了茅以升的精神實質,這對于推動鎮江快馬加鞭跑起來,當有助力作用。”
“對于文學,歷來是孤獨的事業,但它能為人類的精神世界提供可以棲息的家園。堅持難度寫作,就是要不斷地挑戰自己,始終保持精神的純度,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寫作趨勢,不媚俗,不放棄,力圖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翅膀是用來翱翔的,作家腳踏大地,仰望頭頂上的天空,他要孤獨地越過城市的喧囂,還要決絕地穿過狂歡的人群,并要在一種自覺的精神放逐中堅守,方能抵達他所理想的地方,那是朝霞的遠方,一顆嶄新的太陽,正將噴薄而出。”蔡永祥如是說。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