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鎮江的淵源

《陽明先生文錄》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圖:朱昌勤 提供

王陽明畫像
文/朱昌勤
歷史上鎮江金山寺名氣大,來此吟詩作詞者,難計其數。其中明代著名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創作的幾首,意蘊雋永,意境獨特。
童年時王陽明金山作詩一鳴驚人。1472年,王陽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一顯赫家庭,名字叫守仁,陽明是他的號,父親王華是明朝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天資聰穎,加之勤奮好學,童年時就才學過人。王陽明11歲時,跟著爺爺一起去京城,看望考中了狀元的父親,途經鎮江金山寺。當時許多詩友商定在金山寺設宴款待他們。席上,有詩友提議大家看景作詩,小陽明看出爺爺有些遲緩,便搶先脫口而出:“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話聲一落,眾人驚訝不已,有人懷疑小陽明的詩句是事先準備好的,于是便重新以《蔽月山房》為題,考考小陽明。可小陽明,思考片刻,便說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詩中的山和月,大和小,遠和近,剛好都能一一對應,而且句式又工整,大家心服口服贊嘆不已。
仕途中王陽明來鎮江又賦金山詩。青年時王陽明以讀圣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終于在28歲時中進士,之后便步入仕途。盡管王陽明才華橫溢但仕途并非一帆風順,曾幾度遭排擠、貶謫。1505年,明武帝朱厚照繼位,當時大太監劉瑾禍亂朝綱,王陽明因上奏疏得罪了劉瑾,被貶黜到了窮鄉僻壤的貴州龍場。雖然遠離了朝廷,王陽明依舊沒有放棄他成為圣賢的理想。他反復思考,世間的理究竟是什么,內心欲望的存在是不是合理?從此王陽明開啟了心學的探究,并日臻成熟。1510年劉瑾被誅,王陽明重新回到京城任職,后得兵部尚書王瓊推薦,任南贛巡撫。顛簸的仕途中王陽明曾作《泊金山寺二首十月將趨行在》:“醉入江風酒易醒,片帆西去雨冥冥。天回江漢留孤柱,地缺東南著此亭。沙渚亂更新世態,峰巒不改舊時青。舟人指點龍王廟,欲話前朝不忍聽。”詩中能看出這位心學大師獨特的意境和幾許歷經磨難的惆悵。
實際上王陽明與鎮江的淵源不僅是在幾首詩上,鎮江還是他避災脫險的地方。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消息傳到北京之后,朝中大臣震驚不已,當時,正準備前往福建剿匪的王陽明,走到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獲悉寧王叛亂之后,立即率兵征討。短短30多天的時間內,一場叛亂,讓王陽明給平息了,還活捉朱宸濠。然而,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明武宗的認可。一些佞臣希望王陽明將朱宸濠釋放,然后再讓已經率兵親征平叛的武宗親自擒獲。面對這樣復雜的情勢,王陽明原本打算赴南京迎駕武宗,但途經鎮江時卻被吏部尚書楊一清制止了。楊一清和王陽明是老朋友了,曾多次幫助過王陽明。楊一清的這一次京口制止,讓王陽明躲過了因不忠皇上而坐牢的厄運。后來王陽明急流勇退,將朱宸濠交給了太監張永,讓武宗贏得了擒獲叛賊的榮耀,自己則到了江西佯裝生病,不再出門。
王陽明與鎮江的淵源還有一則故事傳說。據明代錢希言著《獪園》中記載:王陽明曾游一古寺廟,發現一個閉門落鎖的小院,尋問得知里邊有一圓寂的老和尚,已經五十年不開門了。王陽明覺得蹊蹺,遂堅持要求僧人打開了門,進去見一個老僧在床榻禪坐,“顏貌如生,儼然與自己模樣無二”,抬頭又見墻壁上一首詩:“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原是閉門人。精靈剝后還歸復,始信空門不壞身。”王陽明恍然大悟,其年正五十,乃曰:“此吾前身。”遂建塔葬焉。有人推斷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金山寺,當時王陽明任南京兵部尚書。也有人認為“轉世之說”是后人對王陽明這位超凡圣人的崇拜加以神話而已。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