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七代辦救生

救生會大門及外墻
□ 張崢嶸
鎮江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南來北往的船只往來頻繁,過江有風險,搶救落水百姓、在西津渡設立救生機構就成為一件大事。救生機構在清朝以前是靠官府投入由地方官吏督辦而成。但清朝以后,特別是清中期后,由于封建統治者的腐朽,國內外各種矛盾的激化,清政府的這種職能隨著對地方直接控制的松弛而日益削弱,但這些救生慈善事業卻不能因此而廢止。于是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鎮江的一些紳士就不斷地興辦救生事業。
經營救生會需要經濟能力、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需要精明的管理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清康熙年間,這個人出現了——蔣豫重振了救生會。蔣豫,字介和,號松埜,是鎮江本地的紳士,也是一位藏書家。他樂善好施,愛好文學。
蔣豫出生身鎮江一個富裕的人家,祖先積累的財富,為他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條件,為他在建造救生會會所時提供了足夠的財力,為他興辦救生事業提供了廣闊的社會關系和超人的能力。
每天,蔣豫認認真真地接待那些被救上岸的落水者,替他們治病、給他們盤纏,為死難者尋找墳地……就像他在家里給孩子蓋被子,給桌子撣掉灰塵那樣理所當然……
實際上,這也就是蔣豫身上所支撐著的一種超越義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常常讓人感覺他過于冷漠、嚴峻,甚至不近人情,但救生會就是靠著它延續向前。
慈善家遇到真正的麻煩大多是在身后,因此,蔣豫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自己的意志力變成一種不可動搖的家族遺傳。不妨說,救生會真正堪稱悲壯的歷史,開始于蔣豫死后。不知道保住這座慈善機構的使命對蔣氏家族來說算是一種榮幸,還是一場延綿數百年的苦役。
乾隆六年(1741年)的一天,70歲的蔣豫走到了生命盡頭,他把大兒子、二媳婦(二兒子已亡故)和三兒子叫到跟前,安排遺產繼承事項。老人在彌留之際還給后代出了一個難題,他把遺產分成三份,一份是數千兩白銀、一份是數百畝良田、一份是救生會的重托,讓三房挑選。
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遺產分割法。數千兩白銀立即可以享用,數百畝良田可以帶來收益,而救生會則除了沉重的負擔與操勞沒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為后輩從蔣豫一輩子的舉止中早已明白,救生會的財產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能變賣,而要使救生會正常運轉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筆費用。為什么他不把運轉救生會的責任和數千兩白銀、數百畝良田都一分為三讓三房一起來領受呢?為什么他要把權利和義務分割得如此徹底要后代選擇呢?
我堅信這種遺產分割法老人已經反復考慮了幾十年。實際上這是他給自己出的難題:要么后代中有人義無反顧、別無他求地承擔艱苦的救生事業,要么只能讓這一切都隨自己的生命煙消云散!他故意讓遺囑變得不近情理,讓立志繼承救生事業的一房完全無利可圖。因為他知道,這時候只要有一絲摻假,再隔幾代,假的成分就會成倍地擴大,他也會重蹈其他慈善家的覆轍。毫無疑問,蔣豫更希望在告別人世的最后一刻聽到自己企盼了幾十年的聲音。
大兒子蔣宗海立即開口,他愿意繼承救生會的重托,并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當救生會的運行費用。
雖然他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了進士,被朝廷授內閣中書舍人。但他不慕榮利、不忘承諾,毅然辭官還鄉興辦救生事業,與鎮江王文治、張明謙、鄒光國齊名,歷史上被稱為“京口四君子”。
就這樣,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開始了。多少年后,蔣宗海也會有遺囑,蔣宗海的兒子蔣秷又會有遺囑……后一代的遺囑比前一代還要嚴格。救生會的運作環境越來越繁雜,而家族的繁衍也越來越大,怎么能使后代眾多支脈的蔣氏世譜中每一家、每一房都嚴格恪守先祖蔣豫的規范呢?
蔣豫和他的繼承者早就預料到這種可能,已經預防在先。他們給救生會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救生會的所有開支,由蔣家自行捐辦,會中支款,例不報銷。也就是說,在承辦者的所有開支中,救生會的開支是最主要的支出,所有財力必須為救生會服務,而且蔣家為救生會所做的一切,都是義務勞動,決不允許在救生會開支一文錢。
蔣家經營救生會的最后一位掌門人蔣寶,生不逢時,咸豐二年(1852年)他從父親蔣磏手中接管救生會時,恰逢戰亂頻發,先是南方來的太平軍與清軍在西津渡街上混戰,后又遇英國人入侵鎮江,看中了救生會會所的風水寶地,強行占用作為英國領事館的辦公地點。為了達到永久占用的目的,英國人先是用金錢引誘,后又逼迫鎮江最高行政長官常鎮道許道身下令給蔣寶,要求他接受英國人的條件,收受英國人的租金。飽受戰亂之苦的蔣寶,此時經濟十分拮據,接受英國人的條件,既不得罪常鎮道許大人,自己的生活又有了保障,繼續與英國人抗爭,勝算有幾分,恐怕連蔣寶自己也沒有多大把握。先祖的遺訓、人性至善的秉性使蔣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他一方面策劃鎮江的紳士和百姓到常鎮道官府外去請愿,到英領事館門前去抗議。自己則與英國人巧妙周旋,拒不領取租金。在蔣寶的堅持下,英國人終于退卻了,光緒二年(1876年),鎮江英領事館另址建成后,英國人只得將昭關旁的房屋歸還救生會。
正因為有蔣豫、蔣宗海、蔣寶等執著的人,蔣氏一門七代163年,為救生會貢獻了一切,而后來的救生會事業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延續到了民國,直到鐵殼輪船“普濟號”的出現,救生會才逐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