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巷口的九如菜館

老九如菜館原址 圖:任德發 提供

九如菜館東遷城里后改名伊斯蘭菜館
文/任德發
古城西區,大西路大華電影院東端的九如巷,是條南北向的長巷子,內中支巷、叉巷多條,七彎八繞,全長達八百米開外。其南端通楊家門和寶塔路橫街,再經東、西麒麟巷通寶蓋路。巷子取名“九如”是前人用九句以“如”字為開頭的祝頌贊美之詞。“九如”者,即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
九如巷內多為住家百姓,也有名人(嚴惠宇)故居。房屋較為整齊,巷內以前除兩三家老虎灶外,少有商業店面,倒是巷口對過隔大西路相望的“九如菜館”,名聲很大,全市聞名。令好多老鎮江人對它念念不忘。鎮江是多民族居住的城市,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民不少,清真的飲食習慣有一定市場需求。據載,1937年本市回民李氏兄弟,憑家傳的清真烹調技藝,選定了九如巷地域,合伙買房開店。因欣賞“九如”的含義,于是取名“九如菜館”。在舊社會兵荒馬亂的年代,依靠百姓的口碑,在幾十家回民飲食攤點中,支撐下來。作為當時全市唯一一家清真菜館,它成為清真餐館中的龍頭老大。不久,李氏兄弟奮發圖強,繼續招兵買馬,又在城里大市口南側,開了九如菜館的分部,由弟弟掌管。
九如菜館地處回民聚居地,且有清真寺在附近,常有宗教活動,友好人士的往來,清真飲食網點必不可少,且因其菜品質地優良,所以九如菜館的聲名由此鵲起。就連周邊的漢族民眾,也有不少喜歡上了它們的清真菜肴。記得當年家中及鄰居叔伯有親朋來訪時,都吩咐家人帶盆碗、飯盒之類,去九如燒個菜,買點鹵牛肉、鹽水鵝,回來改善伙食。
那些年,曾多次去九如菜館買外賣,或買他家的水煎包子牛肉鍋貼,曾數次有機會在它廳堂內參觀。九如菜館雖名聲蠻高,其實規模并不大。菜館就是臨街的一大開間樓上下,中間走道進出,西邊窗戶是菜肴熟食展示窗口;東邊堂口則是賣包子、鍋貼的案板和灶臺,大汽油桶改造成的爐子上,放大平底鍋、木質鍋蓋。進門左側是菜館的熟菜、鹵菜外賣柜臺,收錢結賬柜臺。柜臺上方掛回文圖標和“清真”字樣。板壁后即為上樓樓梯,樓上面積與下同等,傳統八仙桌,可放六到八張,四周墻壁有宣傳畫。最里面有樓梯供客人下樓。樓下的堂口,幾張大小方桌,專供散客堂吃,有價目表參考。廚房間在樓房后身,堂口有門直通,是一大間較高的平房,容納了菜館廚房的全套設備,是清真菜肴高手們大顯身手的天地。
九如早晚除供應菜包、豆沙包、燒賣外,多以生煎牛肉包、牛肉鍋貼為主,晚飯后的包子、片兒湯可供應到半夜。案板上排滿了整齊有序裹有牛肉餡心的包子,隨后包子被放進油光锃亮的平底鍋內,師傅往鍋內注水,鍋蓋蓋上后將鍋轉幾圈,待熱氣騰騰水欲干時,掀開鍋蓋,師傅把包子翻身再注水,等到水干包子熟,鍋蓋掀起,師傅便用細嘴鐵皮油壺沿包子間隙注澆菜油,蓋上鍋蓋,轉動鐵鍋均勻加熱,數分鐘后開鍋時,只見熱氣夾著油香、肉香四溢,師傅再用長鐵鏟將底部已煎焦黃的包子翻身,鍋蓋再蓋上,依舊轉鍋加熱,片刻之后,一個個上下焦黃的牛肉包就被裝盤上桌。這時,師傅會用長鐵鍋鏟敲打平底鐵鍋邊,“當、當”的聲響,引得路過之人駐足觀望。食客在堂口吃牛肉包、鍋貼,桌上有免費供應的磨碎紅辣椒醬、香醋,醮著食用鮮美無比。據說爐灶的掌勺之人煎包技藝深厚,新中國成立前曾闖蕩過上海灘,后因要照顧家庭就辭職回鎮,加盟了九如。
再說說九如的菜肴。九如著名的素菜有燒油筋、大煮干絲、什錦雜燴,葷菜有紅燒牛肉、油燜大蝦、白汁魚肚、糖醋魚、芙蓉牛肝、水晶羊羔……深受百姓歡迎。鹵菜中,有四季味道不同的五香干切牛肉,鹽水、燒烤雞、鴨、鵝,經濟實惠的醬鹵豆制品,天天供不應求。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九如菜館得到了發展,公私合營給菜館注入了活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菜館東遷城里,改名為伊斯蘭菜館,后來又改為民族飯店,使鎮江清真餐飲業的面貌為之一新。可以說,老九如菜館為我市清真餐飲系列的形成作出過重要貢獻。新世紀初,大西路改造,九如原址房屋拆除建為超市,九如菜館雖沒有了,可很多老鎮江仍會記住它。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