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七次北伐

梁武帝蕭衍 圖:盧政 提供

《梁武帝集》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
文/盧政
南朝梁開國皇帝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中都里(今丹陽市開發區塘頭村)人,史稱梁武帝,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 在軍事上,梁武帝曾先后七次北伐,意圖南北統一,是北伐次數最多的南朝皇帝。其中第三、四、六次有名將陳慶之參與,為梁軍勝利作出了貢獻。
第一次北伐
天監四年(505),北魏內部動蕩,各地民變紛起,梁武帝決定北伐。十月大舉出兵,以臨川王蕭宏都督軍事,率大軍屯洛口(今安徽懷遠境),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有”。北魏聞之,令中山王元英督軍迎戰。
天監五年(506),戰事在長江沿岸展開,東起青、徐,西達荊州,尤以東線戰事最為激烈。雙方在局部戰役互有勝負。然而主帥蕭宏是個怯愚之人,不敢出擊。九月適遇一夜暴風雨,軍中驚,蕭宏竟領數騎落荒而逃。將士隨之潰逃,死傷近五萬人。昌義之也被迫放棄梁城,移守鐘離。北魏欲乘勝滅梁,在十一月返圍鐘離,號稱“百萬”大軍。蕭衍派曹景宗率軍二十萬往救。來年(507)正月,魏大軍強攻鐘離,并在邵陽洲兩岸架橋、立柵,作為跨淮通道。時鐘離城中僅三千人,昌義之率將士奮力抗擊,殺傷魏兵以萬計。二月,韋睿增援鐘離,采用火攻計,魏軍大敗,被斬殺及淹死者各達十余萬,魏帥元英等逃走。梁軍乘勝追擊,又俘虜五萬人,獲大批物資。這次北伐歷時十七個月,先敗后勝。鐘離之戰則是元嘉以來南朝第一大捷,穩定了淮南形勢。此戰也是北魏第一次慘敗,損失二十五萬人。
第二次北伐
梁天監七年(508)十月,北魏內亂,陽關守將許敬珍降梁,以城內附。梁武帝下詔北伐。以始興王蕭憺為平北將軍,率眾入清州;車騎將軍王茂率眾向宿預。魏懸瓠鎮軍主白早生、豫州刺史胡遜以城降梁。梁武帝以白早生為鎮北將軍、司州刺史,胡遜為平北將軍、豫州刺史。時魏郢、豫二州,自懸瓠以南至于安陸諸城皆沒,唯義陽一城為魏堅守。
魏帝令尚書邢巒率兵圍懸瓠城擊白早生,又遣楊椿將兵四萬攻宿預,令中山王元英援義陽。元英至懸瓠,與邢巒共攻城。十二月,懸瓠城內兵變,齊茍兒等開門出降,斬白早生及其黨數十人。元英乃引兵前趨義陽。梁將張道凝先屯楚王城,棄城走。梁將胡武城、陶平虜攻義陽,被太守狄道辛祥夜出襲營擒斬,由是義陽州境全歸魏。第二次北伐之規模,投入及傷亡數正史沒有詳記,時間也僅持續兩個多月。
第三次北伐
梁普通五年(524),北魏因六鎮起義而大亂。梁武帝決定北伐,六月命豫州刺史(治合肥)裴邃為督征討諸軍事,指揮各軍北進。裴邃先率騎兵三千于九月趕到壽陽,與守將長孫稚展開激戰,因援兵不至,只得撤退。整兵收卒后再次令諸將進攻,一舉攻破狄丘、甓城、黎漿等城,轉戰安成、馬頭、沙陵等城堡。其余各部也克瑯琊、檀丘、曲陽等地。上游方面,晉安王蕭綱在襄陽拜表北伐,遣長史柳津、司馬董當門、壯武將軍杜懷寶、振遠將軍曹義宗等軍進討,克平南陽、新野等郡。至來年正月,柳津破魏南鄉郡,董當門破魏晉城。不久又破馬圈、彫陽二城。
普通六年(525),裴邃繼續攻破新蔡郡,拓境至鄭城及汝水、潁水一帶,當地人歸服。北魏河間王元琛進援壽陽,與長孫稚率眾五萬出城挑戰。裴邃統率諸將,巧施佯敗計,大敗魏軍,斬首一萬余。魏軍逃回,閉城不戰。五月,裴邃病死,夏侯亶疾馳前線接任。魏臨淮王元彧率兵二萬攻圍彭城,守將蕭綜出降,魏得彭城,乘勝追擊至宿預,盡克諸城而還。面對敗局,夏侯亶奉蕭衍密詔回師合肥,待“淮堰成”再發動攻勢。普通七年(526)七月,“淮堰水盛”,幾乎淹沒壽陽城。蕭衍聞訊,命眾軍再次北進:鎮北將軍元樹統帥彭寶孫、陳慶之等進軍圍壽陽;夏侯亶統領湛僧智等疏通清流澗,擊破夾肥水筑城的魏軍,再攻克黎漿,合圍壽陽。至十一月,北魏守將李憲待援不至,無奈舉城投降。梁軍入城,共收降男女七萬五千人,得米二十萬石。這次北伐歷時二年半,互有勝負,以梁攻克壽陽,得五十二城而結束。
第四次北伐
梁大通二年(528),北魏發生內亂,爾朱榮大肆屠殺皇室。四月,北海王元顥降梁,請梁朝出兵幫他稱帝。出于戰略考慮,梁武帝十月以元顥為魏王,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護送元顥北歸。來年(529)三月,北魏大軍在爾朱榮、元天穆的率領下東擊山東。陳慶之乘虛徑進,從铚縣出發,攻克滎城,進圍重鎮睢陽。陳慶之僅有七千兵,但都是精銳騎兵,統一著白袍白甲,故人稱“白袍將軍”。四月,魏將丘大千率眾七萬,分駐九城抵御梁軍,誰知陳慶之一日攻占三城,丘大千直接投降。元顥底氣大增,在睢陽城登基即位。白袍軍又攻下考城,全殲敵軍二萬。其后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又擊敗三十萬魏軍主力,攻下軍事重鎮滎陽及虎牢,直逼洛陽。
魏帝元子攸聞白袍軍勇猛,避退至長子。元顥遂入洛陽城,臨淮王元彧等率百官迎入宮。元顥改年號為建武,大赦天下,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陳慶之七千白袍軍,轉戰千里,所向披靡,打進洛陽,威震華夏。前后作戰四十七次,攻城三十二座,皆克。梁武帝聞訊,書信嘉勉。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然而元顥入洛后日夜縱酒,不恤軍國大事,令朝野失望。兩個多月后,被爾朱榮等反攻大軍擊敗,逃到臨潁,遇賊人被擒殺,洛陽失陷。陳慶之先渡黃河,駐中郎城阻截魏軍,鏖戰三天,終因寡不敵眾向南梁撤退。在蒿高渡河時,突遇山洪,數千將士被洪水吞沒,陳慶之幸免于難,化為僧人返梁。到了建康,蕭衍升其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第五次北伐
梁中大通六年(534)十月,71歲的梁武帝以信武將軍元慶和為鎮北將軍,率眾北伐。這次北伐成了一場鬧劇。這個元慶和,本是魏汝陰王拓跋天賜之孫。初仕北魏,官至東豫州刺史,駐守廣陵。大通元年,梁譙州刺史湛僧智攻廣陵,元顯伯救之,梁司州刺史夏侯夔自武陽引兵助湛僧智。十月,夏侯夔至廣陵城下,元慶和舉城投降。中大通六年,梁武帝授元慶和北道總督、“魏王”,率軍北伐,期望他殺回老家稱帝。誰知大軍行至項城,魏帝出師討之,元慶和望風退走。不但一事無成,還白費許多糧草,北伐成了一場鬧劇。蕭衍責之曰:“言同百舌,膽若鼷鼠。”遂徙于合浦。
第六次北伐
梁大同二年(536)九月初四日,東魏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仆射、南道行臺、督諸將侵梁。十月初八日,73歲的梁武帝亦下詔大舉伐東魏。侯景將兵七萬侵梁楚州(今安徽鳳陽),俘刺史桓和;又乘勝進軍淮上,并寫信勸南、北司刺史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夏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十一月初二日,梁罷北伐之師。這次北伐歷時二十多天,梁軍先敗后勝。
第七次北伐
中大同二年(547)正月,北朝高歡死,世子高澄密不發喪。侯景以河南叛降西魏。二月,又降梁。已84歲的梁武帝統一中原的雄心又被喚起,遂封侯景為河南王。為接應侯景,八月興師北伐,以貞陽侯蕭淵明、南康王蕭會理分督諸將,率十萬水、陸軍奔向彭城。九月,蕭淵明大軍進至寒山,離彭城八十里。十一月,東魏慕容紹宗救彭城,至寒山,大戰,破梁軍,俘蕭淵明及其部眾。北兗州刺史胡貴孫等并陷魏。慕容紹宗繼攻侯景,敗于渦陽,退入譙城,與侯景對峙。這次北伐歷時三個月,梁軍完敗,損失十萬兵馬,從此蕭梁軍事實力日益下降,來年被叛將侯景輕而易舉攻陷建康。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