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摩根”陳光甫的金融奮斗史
□ 徐春華
從隋朝大運河通航后,鎮江作為漕運的咽喉要地,錢糧結算匯集于此。正是因為鎮江上千年的金融文化積淀,鎮江人以善于理財而聞名遐邇,有“無鎮不成莊”之說,而且出過不少著名的金融界人物,如李錫純、陸小波、嚴惠宇、倪遠甫、陳光甫、唐壽民等人。特別是陳光甫,創辦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私人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人稱“中國的摩根”。
陳光甫,原名輝祖,字光甫。1881年生于鎮江一個商人家庭。因為家庭變故,11歲的陳光甫失學后,開始在漢口祥源報關行當學徒。盡管衣食不周,但在七年學徒生活中,陳光甫仍堅持學英語,平時還留心對各種進出口貨物,從品種、數量到流向進行觀察。到19歲時,他不僅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還初步掌握了一些商業和金融方面的知識,為以后投身銀行界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1898年,陳光甫考取漢口海關郵局,開始職員生涯。1906年他進入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財經商業學院,在此系統地學習了西方商業、財經、金融學理論,對他以后投身金融業,并取得成功有很大幫助。1909年,陳光甫畢業回國,受聘于南洋勸業會,任外事科科長,專司對外交涉事項。
陳光甫的最大興趣還在金融業。辛亥革命的爆發,為陳光甫提供了在金融業領域大顯身手的機會。
武昌起義后,陳光甫出任江蘇省財政司副司長。為解決財政困難,他建議將裕蘇官銀局改為江蘇銀行,為江蘇都督程德全所接受,并被任命為副監督,后任總經理。上任不久,陳光甫把總行從蘇州遷到全國經濟金融的中心上海,在經營方針上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1913年,江蘇新軍閥公然令陳光甫抄報江蘇銀行存戶名單。陳光甫堅守銀行應為存戶保密原則,于1914年8月提出辭職,以為對抗。
陳光甫辦江蘇銀行受挫,并沒有動搖他創辦新式銀行的信心。1915年6月3日,陳光甫所辦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上海寧波路開業,集股7萬元,實收5萬元,莊得之任董事長,陳光甫任總經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是當時上海最小的一家銀行,規模尚不及一些大錢莊,從而被稱為“小小銀行”。
當時,上海有外商和華商銀行30余家,競爭十分激烈。為此,陳光甫確定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服務社會,輔助工商實業,抵制國際經濟侵略”為經營方針和行訓。
陳光甫一開始就要求全行人員牢固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在業務工作的每一方面,每一個環節,都“務求顧客之歡心,博社會之歡心”。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不僅在傳票、賬單上醒目地印上“服務社會”字樣,而且努力體現在其實際經營活動中,如:確定1元即可開戶制度,有利于小儲戶;到各大專院校開辦學生儲蓄、教育儲蓄,深受師生歡迎;在一些重點院校設立固定營業機構,增加代發教職員薪金等業務;在工人居住區開辦職工儲蓄;在市民中普遍開辦禮券儲蓄、零存整取等多種項目。這些措施的實施,廣泛吸引了社會資金、尤其是大銀行所忽視的小額資金入儲,在儲戶中建立了較好的口碑,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推出了多項改革和創新措施。在發展信貸業務方面,大力開展貨物抵押貸款。這些舉措很多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所首創,不僅為銀行信貸開辟了新的途徑,而且為其他一些銀行所仿效,推動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率先實行銀元與銀兩等同對待的辦法,一改舊規,凡顧客開戶與出入,或用銀兩,或用銀元為計算單位,均依本人意愿,并一律免收手續費和取消洋厘差價。這一改革受到了社會普遍歡迎,不久也為其他一些銀行、錢莊所仿效。為打破外匯業務為外商銀行壟斷的局面,并著眼銀行的長遠發展,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不顧自身資金單薄,毅然開辦外匯業務,成為上海經營外匯業務的第一批私人銀行之一。積極開展農業信貸業務。通過多種靈活形式在鄉村地區發放貸款,為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貯存提供資金,對推進鄉村經濟發展起了一定作用。陳光甫還創辦旅行社,經營旅游業,擴大經營范圍。1927年6月,進而將旅行部改為單獨經營,取名中國旅行社,并創辦了《旅行雜志》,在社會上公開發行。
所有這些,集中體現了陳光甫的經營思想和勇于開拓的精神,保證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不斷發展。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規模已為國內銀行之前列。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開始。8月13日,淞滬抗戰打響,上海受到戰爭的嚴重影響。在對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體職員的講話中,陳光甫要求大家樹立抗戰精神。他說:“整個中國民族之生存,已遭遇嚴重危機,如再不誓死抗戰,無異喪失國格。”并相信“最后勝利,必屬于我”。
抗戰期間,陳光甫擔任軍事委員會貿易調整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一、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積極參加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活動,尤其在爭取外援方面作出了顯著貢獻。
1938年9月,陳光甫被國民政府派赴美國洽談經濟援助。經過陳光甫的努力,美國同意由進出口銀行給中國2500萬美元的借款,中國以桐油作為借款擔保。由于通貨膨脹日益加劇,國民政府要求陳光甫繼續設法向美國籌措一筆借款。陳光甫多方了解情況后,向美國提出以云南錫5萬噸貸借7500萬美元。但美國堅持每個國家借款不得超過3000萬美元,中國至多只能再借500萬美元。經陳光甫反復游說,1940年4月20日終于簽訂了2000萬美元的滇錫借款。
1950年,陳光甫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香港支行改名為上海商業銀行,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行脫離關系,向港英當局注冊。1954年10月,上海商業銀行在臺北設立總管理處。1965年,上海商業銀行在臺灣復業,陳光甫擔任董事長,并定居臺北。此時,陳光甫已年逾八旬,但仍然關心銀行業務,照常到銀行視事。
1976年7月1日,陳光甫在臺北病逝,終年95歲。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