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鎮江最大煤號“馬步記”

1946年鎮江縣煤鐵鍋商業同業公會第一屆會員名冊

馬步洲像
文/張崢嶸
近代歷史上,鎮江商界曾出現了一批既精于資產管理又善于開發商業流通的經貿實踐家,被譽為鎮江商界奇人的馬步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創辦的“馬步記煤號”在近代的江滬商界一帶就很著名。
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我家鄰居馬恒忠先生就是馬步洲的孫子,馬先生向我介紹了“馬步洲煤號”的部分軼事。馬步洲,近代鎮江煤炭行業 “馬步記煤號”創始人,祖籍鎮江丁卯馬家山,自幼家境貧寒,全家母、兄、姐和他四人,僅靠父親在喬家門任私塾所得維生。不久父親因病早逝,失去經濟來源,其母只得攜子女回娘家瓜洲鎮謀生。馬步洲虛16歲時經親戚介紹,只身到瓜洲一煤號當學徒。由于工作勤奮,很快獲得老板青睞,并傳授煤炭經營之道。但該店不久就倒閉,老板最后只給了馬步洲2塊大洋。好在馬步洲平常待人誠懇,與他共過事的老板及經銷人員,給了馬步洲一些煤炭生意。這時因水流作用,瓜洲城逐步塌入江中,馬步洲就想到鎮江發展。
為能在鎮江求得立錐之地,馬步洲帶禮物,挨門挨戶,到江邊幾處經銷煤炭的貨棧老板家聯絡,希望能在鎮江江邊找代銷點。舊社會同行是冤家,馬步洲的行為遇到了激烈反彈。馬步洲在鎮請求聯營被拒的信息,傳到了當時中國著名的企業家劉鴻生耳朵里,這時劉在鎮江也有經銷點,正物色經理,且劉同馬步洲打過幾次交道,知道其為人忠厚誠實,于是聘用馬步洲擔任經銷點負責人,這個經營點業務飛快發展,很快成為鎮江煤炭經營的翹楚,馬步洲也在經營中積累了一定財力。后馬步洲還兼任徐州賈汪煤礦營業部的主任,并創辦“馬步記煤號”。
經過幾年經營,煤號利潤頗豐,劉鴻生對馬步洲也給予大力支持。當“馬步記煤號”開業時,所有從劉鴻生進來的現貨煤,給予代銷的優惠,也就是說,等煤銷后賺了錢再付款,解決了煤號資金不足的問題。有時在資金上遇到問題,劉鴻生總能及時相助。當時馬步記煤號經營規模很大,鎮江是總店,有碼頭,江邊有幾百平方米堆煤的貨棧。瓜洲鎮及徐州、安徽等地都有分號,也有堆煤的貨棧,一年獲利最多時有一百多萬銀元。
對于劉鴻生在困難時期幫助馬步記煤號之事,馬步洲時刻牢記在心,馬恒忠告訴筆者:“聽我父親說,當時劉鴻生也經常找我祖父幫忙,為一些滯銷的貨物尋找銷路,我祖父總是千方百計完成所托,而且所得利潤半分不收,全部返還給劉,所以劉也對我祖父的為人稱贊有加。有一次我祖父到劉鴻生家做客,在飯桌上,劉鴻生當著家人的面傳授做人之道,要求他的兒子以我祖父為榜樣,誠信經商,忠厚待人。”
正當馬步洲躊躇滿志時,抗日戰爭爆發,鎮江淪陷,各大煤號放出大量賬款無法收回,大量存煤更是無法運走,全被日寇沒收。當時的煤炭為日寇戰略物資,管理很嚴。為監督煤炭經營,日寇派了三個日本人來“馬步記煤號”上班,實際上接管了“馬步記煤號”的全部生意。馬家除了沒有經濟自主權外,生命也常常受威脅,為改變這一狀況,馬步洲乘日寇松懈之時,尋找借口攜全家逃往香港避難,直至抗戰勝利后才回鎮。
抗戰勝利后,馬步洲將主要業務放在上海等地,涉及煤炭、輪船、地產等業務,所以居家在滬,而鎮江“馬步記煤號”的業務,由他的兒子馬軼群接管。近代“馬步記煤號”的生意做得很大。1946年鎮江成立“鎮江煤鐵鍋商業同業公會”,“馬步記煤號”的少當家馬軼群被選為該會理事長。據《民國鎮江工商檔案史料文獻選》的資料顯示,1946年“馬步記煤號”的經營資本額就達2000萬元,獨占該行業的鰲頭。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煤源為政府統制,由政府經營,私人煤號只能零售應市,當時鎮江只有馬步記、順記兩家販運沿江附近小礦之煤,抗戰前運銷廣大外埠的繁盛局面早已一去不復返。馬步記有時通過請客送禮,購得部分統配煤,也只能茍延殘喘而已。
鎮江解放時,馬步洲曾與一家輪船公司的合伙人有聯系,也是該輪船公司的股東之一,該合伙人香港有產業,他勸馬步洲帶領全家去香港做生意,并承諾負責一切手續及業務的開展,遭到馬步洲拒絕。1950年,鎮江市燃料公司成立。1955年私營煤號公私合營,“馬步記煤號”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圖:張崢嶸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