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祠的李家祥先生

李氏宗祠門樓舊景

李家花園的李氏宗祠文化墻
文/周福全 圖:周福全 提供
近日,我翻閱數遍《鎮江淪陷記》和《鎮江市志》附錄的“日本侵略軍在鎮暴行錄”,始終未能找到李家祥當年在李家祠堂遭日本侵略軍殺害的內容,感覺有點遺憾。
然而細細一想,卻也是意料當中。想當年鎮江淪陷時,日本侵略軍在城區劫掠財物、奸淫婦女、燒殺搶奪,成千上萬人遭到日軍殺戮,并非人人事事都能留下印記。而李家祥在李家祠堂遭受日軍殺害的情節,只能作為補充,有待以后的出版物收入。此時,我想到1935年出生的李學良,今年已經88歲,他是李家祥的長子,也是李家祥在祠堂遭日軍殺害的知情人。幾年前采訪他的時候才81歲,那時李學良思維敏捷,記憶猶新,李學良能將李家祥在祠堂遭受日軍殺害的事情敘述得清清楚楚。
李學良是鎮江市供電局政工干部、“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獲得者,他回憶:“我家住在李家花園內的李家祠堂,那時我才二三歲。事后聽母親說,1937年冬,日本鬼子侵占鎮江前夕,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飛機轟炸,在祠堂后面土堆上挖了個隱蔽的山洞,每天早晨由母親帶著我,并抱著比我稍小的妹妹,躲進山洞里,到傍晚時再回到祠堂內的住家。1937年冬月初八 (12月10日),是鎮江淪陷后的第三天,那天凌晨,母親帶著我和妹妹躲到祠堂后面的山洞,但不知何時聽到洞外時時傳來劈里啪啦的失火聲,也不敢出來張望。直至傍晚,母親才出洞探望,看到周邊火海一片,才知是祠堂被日本鬼子放火燒了。當母親出來時,祠堂后院仍有部分房屋燃燒,原來兩排三進一長廊二十余間的祠屋,已燒成一片廢墟。”
李學良接著說:“母親把我和妹妹拉出洞外,走到祠堂前院大門口,發現父親李家祥倒在門口血泊中,身上被日本兵連刺幾刀,慘遭殺害。頓時,母親腦子一片空白,丈夫已死,失去了主心骨,失去了今后生存的希望,她也不想活了,立馬抱著我和妹妹,含恨投身跳入祠堂左邊的深池塘中,幸好被附近躲避日本鬼子的鄰居回家時發現,把三人從塘里撈出。那時臨近初冬,母親和我都已經穿上棉沃,正是棉衣在水里的浮力,被救上來時仍有一點微弱呼吸的跡象,才幸免于難。可憐弱不禁風的妹妹得了風寒,沒過幾天便離開了人間。”
前幾年,據一過世的知情人敘述,1937年12月7日,日本侵略軍第十三師團天谷支隊經過丹陽,8日攻入鎮江。日本兵連續數天城區鄉村掃蕩。10日上午,一小隊日本兵,有五六人,個個手持槍支突然闖入運河南巷內的李家花園,直接沖入李氏宗祠,嘴里嚷嚷著,一邊搜尋“花姑娘”,一邊搜查財物,他們見有國民革命軍駐營祠堂時遺留的部分軍用物品,認為這是國民革命軍的營地,二話不說,就點火燒毀祠堂。這時,從祠堂內室走出的李家祥,還穿著一身筆挺的西式服裝,日本兵認定他是國民革命軍的留守人員,不問青紅皂白,幾個日本士兵用刺刀在李家祥身上連刺幾刀,血流滿地,直至身亡。
1929年2月,鎮江是江蘇省省會駐地,成為全省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原來,1937年是國共兩黨合作期間,12月初,國民革命軍八十七師、一O二師、一一二師、一五六師駐扎鎮江城區,李家祠堂曾經駐有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7日奉命撤出時,遺留下許多軍用物資和生活用品,李家祥還沒有清理。
李家祥 (1899-1937) ,字子禎,行家八,生光緒二十六年,卒民國二十六年,是李氏家族祠堂“本立堂”的堂主。在鎮江淪陷前夕,大多數宗親為避戰火,逃避到江北樊川。宗親們多次苦口婆心地勸李家祥隨族人一起到江北避離,但李家祥表示,眼下祠堂里駐著這么多國民軍隊需要照應,再說祠堂也需要照應,此時怎么能忍心走呢!可以說,李家祥是一個性格倔強的愛國人士。如今,李氏宗祠的歷史文化內涵已經完全濃縮在李家花園的一座文化墻上,成為鎮江市政府打造的古運河景點工程,供市民瞻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