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鎮江女子職業學校
記者 竺捷
教師節快到了,“教師”這兩個字蘊含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也濃縮了天下人對老師這個職業的尊重。民國時期,鎮江女子職業學校是這座省會城市唯一的女子職業學校,在全國影響非常大,它的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在當時都屬一流。市民張先生找到幾張相關照片,可以對這所學校有更多了解。
注重校史的積累

圖1
近年來,學校校慶已成為家長及社會關注的熱點,作為校慶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在建立規模不等的校史館,以展現學校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學校都注重校史資料的積累,每年會編印出版物記錄學校重大活動,比如以“校友錄”(圖1)、“畢業紀念冊”等形式向師生散發,以獲取更大的知名度。

圖2
先來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簡史”(圖2):“鎮江女子職業學校創辦于一九二六年,邑人冷遹先生鑒于男女平等,必先提倡女子職業,又以當時江南之蠶桑事業,無錫以西鎮甯一帶亟待發展,乃聯合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江恒源、楊衛玉諸先生商討設計校計劃。適先有許唐儒箴夫人愿以嫁時奩田二十六畝余,(在鎮江城內小校場)捐贈中華職業教育社,請在鎮江辦女學。遂于是年十月由黃炎培、許唐儒箴、冷遹三位先生聯名發起創設本校。并約同協助人江恒源、楊衛玉、陸小波、胡健春、包俶青、葛敬中諸先生成立校董會,推原發起人冷遹先生為董事長。決議先辦蠶桑科,職教社即將許唐儒箴夫人所捐之地贈本校接管為基本桑園。學校定名為‘私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聘包洙為校長,招收蠶桑科學生兩班,于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二日開學,即以是日為本校成立紀念日。惟校舍系借用鼓樓崗公屋,一九二八年二月陸小波校董以西府街慈幼工廠廠屋借與本校,即今有之校址。一九二九年一月校董會改聘法度為校長,二月一日法度到校任職。”

圖3
這段簡史出自1952年編印的《鎮江女子職業學校簡史》(圖3)。以上論述中,記者發現了兩個重點:其一是土地產權,唐儒箴女士的26畝地是建校由頭,而且她的捐贈方式很有趣,先由唐女士捐給中華職業教育社,再由對方回贈學校,足見當時中華職教社在全國的影響力;其二是學校地盤,除桑園外,還有校舍,且特別強調了校舍來源,而學校招生僅一筆帶過。可見校史首先是資產的存續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1952年,這所學校已改為公辦“蘇南蠶桑學校”,1953年更名為“鎮江農業學校”,1954年改為鎮江市第三中學。
女職的頂層設計
上述簡史中,還可以發現中華職業教育社在建校中的特殊作用:無論是在學校籌劃之初,冷遹聯合中華職教社的諸位先生,還是后來中華職教社將唐女士贈送的土地返贈給校方,都體現了一種特別的“儀式感”。某種程度上,這是鎮江女子職業學校的頂層設計,為這所名校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24年6月15日,《教育與職業》雜志刊登“鎮江創辦女子職業學校設科之商榷”一文,這可以說是為學校“預熱”,打造前期輿論氛圍。這篇文章無署名,更像一篇新聞報道。“鎮江許唐儒箴夫人捐地二十余畝,囑本社代為規辦女子職業學校,事見本雜志第四十期,最近由本社委托江蘇省教育實業聯合會職業教育委員會黃君竹銘赴鎮,就其地手工業,加以調查,以為設科之根據。其報告書已刊入本期雜志,同時復由黃君訪晤鎮江商會會長于君小川、江蘇省立第三工場場長李君壽彤征集意見……”從中可知,唐夫人捐地對中華職教社而言是一件大事,為此他們派專員赴鎮調研,會晤鎮江商會會長,聽取專家意見,還寫了報告書,并刊登了出來,可謂相當慎重且隆重。可以認為,捐地一事大大提升了中華職教社的美譽度,才引來《教育與職業》的多次跟蹤報道。
1930年5月1日,《教育與職業》雜志發表《鎮江女子職業學校》一文。這篇署名“審仲”的文章這樣寫道:“十五年春,邑人冷君御秋等,以鎮江絲綢昔占商場之盛,近漸衰落,民生雕弊,而鎮江地多荒山,土性宜桑,欲就鎮江舊有絲綢業提倡發展,則必自女子育蠶制種始,女子能有職業,則不為社會分利之人,山荒化為桑田,亦盡地利之美,遂擬辦女子職業學校。”“審仲”何許人?原來其就是鎮江女子職業學校的校長法度,法度字審仲,本邑知名教育人士。
民國時期,黃炎培等職業教育先驅們以《教育與職業》雜志為陣地,不遺余力地掃清職業教育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使其成為職業教育理論成果和傳播的主要載體。鎮江女子職業學校能經常在上面“露臉”,自然肯定了其在職教界的地位。
這位校長不簡單
校長是學校的掌舵者和操盤手,或者叫“職業經理人”,鎮江女子職業學校能取得當時的成績,法度功不可沒。
法度早年求學于兩淮師范學堂、兩江優級師范、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18年從教,初在銅山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縣立師范學校任教。次年返里任省立第九師范附屬小學教員、主事,兼任第九師范教員。1927年任省立揚州中學地理教員。1929年受冷遹、黃炎培之聘,任私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校長。法度掌教女職期間,為辦好學校在籌募經費、營建實驗室、開辟蠶桑基地、充實師資、指導教學等方面,均親自籌劃,不辭辛勞,對推行鎮江女子職業教育開風氣之先,頗有建樹。

圖4
抗戰期間,法度隨省立臨時鄉村師范學校先后流徙于蘇北淮安等地。張先生有張照片正好是“女職復校之經過”(圖4),“本校停辦八年,校舍即為偽縣中及日軍先后占用八年。一九四五年十月法度來鎮復校,前有校屋為日人毀壞者五分之一,一切原有之校具教具……均蕩然無存,桑園亦悉夷為平地。橋頭之三益蠶種場,更是一片荒地,為江北移民所據,墾為菜園。本校在抗日戰爭中所遭受之損失,復校后曾作一統計數字報請賠償,但亦渺無復音。當復校之初,日軍方交涉退走,而偽軍又來占駐,在促讓之交涉未獲解決以前,不得已先借武肅小學招考新生……”抗戰勝利后,法度復任女職校長,使該校從原來以蠶桑為主發展為兼具師范科、會計科和初中部的多科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法度繼續任女職校長至1952年。

圖5
最后來看一張成績報告單(圖5),可以說明當時女職已經設立了初中部。右側是說明,“逕啟者:查本校初中普通科(二)年級學生(王綺琴)三十五年度第貳學期學行成績,業經評定,茲特列表報告,即希查察為荷!此致貴家長臺鑒。鎮江女子職業學校,三六·七·十五”中間是成績報告表,分“科目”“分數”兩列:公民85.8、國文91、代數76、化學72、英文60、歷史71、地理74、勞作70、美術73、音樂85、體育78,算術、動物學、植物學、生理衛生未填。左側為最終評定:“學業總平”75.8,“操行等第”中,“體格狀況”強,“缺席統計”3小時。成績單左側分別蓋校長法度和教導主任李西侯的姓名章,右邊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章”。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成績單上的教導主任是李西侯,他同樣是我市教育界知名人物。1932年至1937年,李西侯執教于鎮江女子職業學校,抗戰勝利后復任,后又任教于私立京江中學。新中國成立后,他相繼被任命為鎮江市第一初級中學、鎮江市第一中學校長,受到師生敬重。可以想見,當年女職由兩位名師坐鎮把關,自然是業界翹楚無疑了。
圖:竺捷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